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案大全

春望教案优秀8篇

2022-09-30 22:31:48

《春望教案优秀8篇》是由一米范文为您提供的“春望教案”相关范文样本,希望可以在您写作“春望教案”相关文案时,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望教案 篇一

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春望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作文吧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课件出示插图)他是谁呢?(杜甫)

2、简要介绍杜甫的资料。

3、简介《春望》一诗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听录音朗读《春望》。)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注意搔、簪是平舌音。

3、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

1、齐读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春望”是诗人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来临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2.小组内交流诗句大意。讨论:

(1)那么,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2)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3.全班交流: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理解“国破”和“草木深”的意思。

明确: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引导:a.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

b.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人都被叛军给捉走了,人都去逃难了,他们都被杀戮了。)

c.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生自由练习朗读——点名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齐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质疑、解疑: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作者为何却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试说诗句大意:为这样的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的声音,诗人都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胆战。)

c.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美景,诗人却落泪了,诗人留下的是什么泪呢?(伤感之泪、痛苦之泪、愤怒之泪、叹息之泪……)“别”仅仅是一般的离别吗?(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永别……)

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由练习朗读——点名读——女生读——全班齐背。)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a.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请男同学把后面两句读一读。

b.质疑:为什么这样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抵得上“万两黄金”呢?(谈感受,结合“烽火连三月”的背景,从而感受到在当时“家书”上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金”还要宝贵。)

c.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d.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读最后两句。(齐声朗读七、八两句)

e.再读一读,体会诗人忧国思家的忧愁之情。

4.小结。

师: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春天景象,写了他的所望,所感、所盼、所忧,充分地表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投入自己的感情朗读,也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行不行?(配上音乐,自由大声地练读全诗。)

四、拓展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幕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屏幕上出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并配乐朗诵全诗。)

思考:这首诗当中有一个诗眼,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喜)

2、边读边理解诗意,小组合作探讨:

(1)“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是作者听到的什么消息?诗人表现得怎么样?此时作者流的是什么泪?听到这个喜讯作者和他的家人都是什么神态呢?

(2)诗人“喜”什么呢?他还想干什么?美好的春光,可以伴随我更好地回家。回家要经过哪些地方?

3.总结: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五、背诵《春望》,创新作业。

1、背诵《春望》。

2、拓展作业:

(1)假如你在客栈遇到了老朋友——杜甫,你会对他说什么?

(2)用学到的赏析诗歌方法再积累背诵杜甫的其他的诗篇。

春望教案 篇三

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学生喜欢诗歌,但惧怕对诗歌的学习。诗歌高度集中的语言,给积累不多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可以说,学生对诗歌是又爱又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背景,了解杜甫及其在诗歌上的贡献。在教学中感悟诗歌的情感。学习诗歌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品读,在探讨交流中把握诗歌感情,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历史盛衰有其必然性道理,体会作者的忧国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的情感及写法特点。如何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春望》

导入: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令人遐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给人以希望。然而,谁又曾想过,那战火纷飞的春天的景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诗,看看身在囹圄中的他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参考教参)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诗艺精湛,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到衰的尴尬年代,国力衰弱,政治腐败,空有才华而不得志。他的诗又多反映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其诗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都城长安。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fu)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二)、朗读感知

1、感知诗歌,读准字音。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2、音频朗读,体会朗读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把握节奏

4、再听朗读,体会朗读情感

5、学生再度,读出情感并能背诵

(三)内容感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破败衰亡,城中草木依旧,物是人非,更加凸显哀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情至深,哀伤之情深入骨髓,善喻善感,词格生动,感悟时局花儿落泪,离愁别恨,触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不断,家书难求,思家念亲之情浓烈)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小事件展现大手笔,将忧国之情推向极致)

1、诗歌有极强的画面感,本诗也不例外。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诗歌的意象,尽量利用想象的方法去体会诗歌呈现出的画面感,体会诗人那种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A、山河破碎、草木深沉,国家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春景撩人,于亡国的心境格格不入,显得不合时宜。(都城春景,国都败象)

B、感时伤怀,触目花泪流,恨别惊鸟心。(独伤天地伤)

C、烽火三月,尸殍遍野。家人音信杳无,家书是何等的弥足珍贵。(战火连连,尸骨如山)

D、忧愁的白发早已散落凋零,发簪早已羞于对白发的装饰,“不胜簪”的白发正好衬托出诗人的亡国之忧。(搔手弄白头,垂暮晚景忧)

2、诗歌赏析:

国破家亡,时局动荡,都城呈现一片衰败之景。感悟时事,人的心境极度悲伤,似乎连花也掉泪,鸟也伤心。连绵的战火阻断了亲情往来,家书难求,忧愁的白发日渐稀少,连发簪也插不上了。

三、教学探讨及互动交流

抓住重点字词,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问题: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破,深,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白头短,不胜簪。

2、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思家念亲之情?

烽火三月(连),家书万金(抵)。

3、互动环节(突破教参,引导学生对诗句作开放性的理解,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探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对“草木深”一词的理解。

抓住“草木深”一词作探讨。对此句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倾向性等作分析。

“草木深”作两种理解:

、繁茂迷人的草木,与亡国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作者的亡国之情。

、繁茂的树木丛中杂早丛生,无人打理,凸显京城荒凉衰落之象。

A、国家衰亡,山河依旧,昔日繁华的长安烟花之城,如今在战火中早已破败不堪。都城春天依旧,景致迷人,亡国之人怎能醉心于如烟的美景?

B、草木依旧,物是人非;草木虽繁茂迷人,但无人打理,所以杂草丛生,国都早已荒寂一片。渲染出一种国之将亡的凄伤。

4、学习诗歌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写景中蕴含抒情,为下文的抒情叙事作总体铺设。“国破”是叙事抒情的前提,“破国之忧”是整首诗的情感主调。

诗歌写景中抒情,抒情中含叙事。写都城春景,抒亡国之情,写生活小事,抒亡国之忧,诗人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不着痕迹,技法高超,值得借鉴。

四、教学拓展

1、学完这是诗,你认为诗中有无对战争残酷的描写?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2、国破家亡,无国哪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康,国家衰亡,外族凌人。中日钓鱼的争端就是国家衰败的遗瘤!

3、世界为何硝烟不断?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五、教学小结

《春望》可作“望春”解,是杜甫的一首忧国伤时之作。读此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诗人那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情怀。

诗歌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描写生活场景细腻感人,“白发”更是衬托了诗人对国之忧虑,越搔越短的白发,更是将诗人的愁苦推向了极致。家人因战事而溃散,烽火中的家书又何止万金之重呢?

七、课堂巩固练习:

1、杜甫诗三首选自_______,杜甫字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其诗被称为_______。与李白合称_______。

2、默写《春望》诗。

春望教案 篇四

《春望》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

2、把握前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结合背景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春望》学习

(1)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全诗学习

①首联:

重点字词:国:国都,即京城长安。深:茂盛,繁多。

全句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凉。

情感指向:忧国

表达内容:写出了京城中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荒凉景象。

②颔联:

重点字词: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恨别:悲恨离别。

全句翻译:繁花因感伤国事而难禁涕泪四溅,飞鸟也因亲人的悲恨离散而惊心。

情感指向:忧国伤时

修辞手法:拟人

特别理解:

这是拟人写法,移情于物。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表明了诗人感时之深,恨别之切。

③颈联:

重点字词:烽火:战争。抵:值。

全句翻译:立春以来战火不断,已绵延多月,家人的音讯很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情感指向:思亲

修辞手法:对偶、夸张

特别理解: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用夸张的手法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

④尾联:

重点字词:白头:指白发。浑:简直。

全句翻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白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情感指向:悲己

表达内容: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

特别理解: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以及哀叹自己发短衰老的情怀。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通过描写破败山河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1、《春望》中,表达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句子是:

2、《春望》中,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刻画自己形象,表达忧国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春望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春望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

三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

四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胜(shēng)

五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

六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

七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

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

八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九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

十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十一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十二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通过__表达__”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十三朗读并背诵课文

十四默写本诗

春望的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春望教案。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正音(课件显示)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答:触景生情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三、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课件显示)

答:写了作者热泪纵横、惊喜万分,归心似箭的心情。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问(课件显示)

(www.1mi.net)

答: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春望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幻灯片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然后出示幻灯片,认读生词

溅()抵()搔()浑()胜()簪()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单讲一下律诗,律诗是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出示幻灯片,逐句翻译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

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

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

溅泪:落泪

恨:悲伤

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连:连续

三——复数,几个月

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搔:抓短:稀疏浑:简直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

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可是诗人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

七、迁移拓展:

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

——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学生自由朗诵全诗,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学生有感情的齐诵《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配乐朗诵)

写一写(可以是作业):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一首是那样的忧伤,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惊心;一首是那样的喜悦,喜悦到放歌纵酒、喜极欲狂。那是因为诗人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是怀着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由此可知: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同学们,如果你们也希望能写出像杜甫这样流芳百世的篇章,那就请与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吧!现在老师留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写几句话来表达对祖国的爱吧(最好是用诗歌的形式来写,要求真情实感,不要求格式与押韵。)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8篇《春望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最新范文

90 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