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案大全

《短文》优秀教案优秀10篇

2024-03-13 08:26:57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该页是一米范文编辑帮大家分享的《短文》优秀教案优秀10篇,欢迎借鉴。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

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设计3:(激情导入)

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设计4:(哲理导入)

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重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重难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陋室铭(托物言志)

1.(1—3句)比喻起兴,引出陋室。

2.(4—7句)写景叙事,描写陋室。

3.(8、9句)古贤自比,表明心志。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重点)

2.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难点)

学习过程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 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 美

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导语,默读《行道树》。

2、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二、朗读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方法:

《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⑴ 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

⑵ 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⑶ 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⑷ 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⑸ 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

⑴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⑵ 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⑶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⑷ 堕落是沦落、流落的意思。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在行道树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⑸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关键词是“神圣”“痛苦”“深沉”。

四、总结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课时 篇三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和作者

同学们学过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七言律诗,知道作者是谁呢?明确:刘禹锡。这首诗里有一句富有哲理流传至今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明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诗再背一遍呢?(要求学生背齐,老师提示第一句,学生背完好老师给予称赞)。

像这样好的作品和好的诗人都是流芳千古的。刘禹锡不仅在诗歌领域大有作为,而且在散文方面也颇有成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板书题目)

所谓陋室,顾名思义就是简陋的房子。铭,古代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补充其特点:①篇幅短小②一般是押韵的。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研读课文 篇四

刘禹锡身居陋室,反说陋室不陋,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间陋室有那些独到之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那些地方是写陋室之美的,在找以前,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

1、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学生翻译,答案见书本。老师重复解释,随后提出疑问:这两句诗着重在于哪两个字呢?

2、明确:绿和青。

我们能不能想象一下这样一个景况:远看,一个小木屋隐藏在青山绿水之间,若隐若现;近观,小木屋四周绿树环绕,郁郁葱葱、再走近一点,可以看到碧绿的苔痕铺满石阶,青葱的草地撒满阳光,草色映入眼帘,也使小屋充满青绿之色。同学们想一想生活在这样一种景色之中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明确:安静,祥和,令人爽心悦目,心旷神怡。正如<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芳草鲜美,落花缤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乐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作为一个情致高雅之人何不喜居于此呢?何不钟情于这个小木屋呢?板书:景色清幽。

但是同学们在想一想,作者喜爱陋室,说陋室不陋仅仅是因为景色优美吗?明确:当然不是,还是陋室中的生活。

3、请一位同学读出文中描写陋室生活的语句,然后全班齐读。

4、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明确:鸿儒。鸿儒:博学之人。白丁;没有学问的人,浅薄之人。

5、学生翻译此句。

6、老师补充翻译:只和博学之人来往,不结交那些世俗浅薄之人,可见作者志趣之高雅,品德之高尚。板书:友人博学。

7、那么除了交友之外,作者还有那些生活情趣呢?

明确:弹琴,读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8、从素琴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呢?

明确:联系生活中的琴,可见作者不喜奢华。

9、那么该怎样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呢?

明确: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书桌和木简,这里指官府的公文。

10、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调素琴,一方面又认为乐声乱耳?

明确:刘禹锡是憎恶官僚权贵的。他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生活在陋室之中,和博学之人谈笑,弹弹素琴,读读经书,而不是声色犬马,活得怡然自得,高雅脱俗。能够在纷扰世俗的社会中保持一份高洁傲岸的节操,在看似简陋的屋子里却活得逍遥自在,安贫乐道。板书:情志高尚

11、由此可见,陋室虽然简陋,但关键看是谁住了。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样的人住进去才不感到简陋呢?

明确:像刘禹锡那样品德高尚之人。

12、这正是应验了哪一句话呢?能不能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主题?

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学生翻译此句。

板书:惟吾德馨。并重译此句,加强印象。

13、那么文章到此已经告诉读者,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那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呢?那不显得多余吗?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找一位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看一看,然后再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这三句话到底有何关联。

明确:山不在于有多高,只要有仙就有名了。水不在有多深,只要有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同样,房子不在乎简陋,只要住屋的人品德高尚就不显得简陋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极其类似,由前两句话可以很快的导入到本文的主题。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类比引题。

14、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后面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呢?

明确:南阳诸葛亮的茅草屋,西蜀扬子云的亭子都很简陋破旧,但因为住的人赫赫有名,所以同样被人们景仰。

我们这一课是讲刘禹锡的陋室,干嘛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呢?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呢?

明确:这两句话是再一次证明了我们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面开头是用山和水来证明,后面结尾是用历史人物来证明,中间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此刘禹锡在最后能够水到渠成地引用大圣人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来结束全文。抒发了一种追求高尚情趣,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志向。因此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板书)。

15、学生一齐大声朗读此文。

16、当堂背诵《陋室铭》。

《短文两篇》教案 篇五

短文两篇 

 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

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目标导学二:分析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谈读书》:(1)运用比喻论证。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对比论证。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不求甚解》:(1)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品味探究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目标导学四:畅所欲言,抒发感悟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三、板书设计 

谈读书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 正确目的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 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

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3、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设想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一、导入并简介作者: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2、简介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①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②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沉鳞竞跃:鱼(借代)夕阳欲颓:坠落(拟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此指欣赏

②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3、背诵课文:①小组内自由竞背;②教师抽查背诵

4、阅读理解:?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禽兽、游鱼……

?作者为要在书信中描写景物是不是能产生特别的效果?

--作者欣赏大自然的妙处,从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他以书信形式,把自己的感受直接与友人交流,有表白心志和求得知者共赏的意味,也正充分利用发挥了书信的功能。

三、研读与赏析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耸入云”,再俯视“清澈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

3、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义?

--首句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颇有惆怅、寂寞之感,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得意之情。

四、拓展延伸:

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如:《望岳》《三峡》《望海潮》《与朱元思书》等)

五、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2、翻译课文

山水相映之美仰视静

山川美色彩相配之美俯视欲界仙都

晨曦变化之美平视静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仅八十余字,就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2、苏轼及写作背景:由学生介绍,重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①学生听读,划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②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背诵课文:竞背抽查背诵

4、阅读理解:?将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①“……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夜不能寐,约友散步。②“……盖竹柏影也。”--月光如水,竹影摇曳。③--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集。

三、研读与赏析

1、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空明澄澈,似真似幻。

2、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心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相与步于中庭”,宽慰;赏月观竹,远离尘世,乐极;然而像今夜这样好心情能有几时?…生悲。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

4、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对月光的描写。--月光如水

5、体味最后一句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各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四、问题及拓展:1、怎样理解文章中表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①从文字本身去细细体味②结合作者的身世揣摩

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上文有何异同?-上文主要是描写和议论,本文多加记叙。

五、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收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3、写一篇300字的短文,通过描写景物本身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尽量避免直接抒情

《短文两篇》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2)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www.1mi.net☆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反复朗读、点拨与讨论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传说。

2、准备课件、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1】)导入语:关于太阳和月亮,无数古人,无数前辈都对它们咏叹过、歌颂过、赞美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巴金先生的《日》《月》这两篇短文。 首先,我们来欣赏《日》这篇短文。

(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

1、老师示范读课文。

2、出示课件,注意文中的个别字词。

3、由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读准课件上出现的字词)。

(三)结合问题,整体感知《日》

1、日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2、文中在哪些段落用了什么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

3、那么,读第1、2自然段,你读出了对飞蛾、夸父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4、飞蛾”与“夸父”,一个形体渺小,一个形体伟大,似乎不可比,但他们却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巴金先生的赞美,这是为什么呢?(来,同学们一起朗诵第3自然段,从中找出答案)

5、那么在这里,“光”“热”与“飞蛾”“夸父”有着怎样的代表意义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和时代背景,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感情

1、走进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①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后出

版了《随想录》。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的6位文学大师。

②背景介绍: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助文章来抒发内心情感。

2、回到之前的问题,结合作者创作背景,说说“光”和“热”代表着什么呢?“飞蛾”“夸父”,你又如何理解的呢?

3、在第3自然段中,“寒冷的、寂寞的生”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结合结合作者创作背景说一说。

(作者当时处于国民统治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固然有一大批的热血青年如“飞蛾”“夸父”一般为了追求希望、光明和胜利,为了美好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依然有一些人甘做亡国奴。“寒冷的、寂寞的生”就代表着这些人,象征着当时的黑暗社会。)

之前我们说了“光”和“热”、“飞蛾”“夸父”所代表的涵义,那么作者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4、作者的感情在此得到了升华,我们一起来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作者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过这篇文章后,是不是也希望做一个这样的人呢?)

5、再一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这篇短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具有非常独特的语言魅力,请用一个四字短语说说你读过本文之后的感受。

6、小结:在《日》这篇短文中,巴金赞美了对那些为了追求光明、追求希望、追求胜利、追求美好未来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巴金先生自己也表达了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愿意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奉献自己的一切的这种意愿。而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四字成语也表达了大家对全文的感受,看来,《日》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篇八

再读课文,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课前准备 篇九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背诵课文。

2.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资料: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找同学说一下,你听说过哪些神话故事?(生说引出。)这节课我们学习《夸父逐日》。这则神话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古代人民同自然界的斗争。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逐日”是追赶太阳的意思。

二、出示目标。

三、学生读课文,正音。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

四、同桌对照底下的注释,共同翻译课文,找出自己不会的地方。

找学生翻译。

质疑。

注意这几个字的意思。

逐走( ) 饮于河渭( ) 弃其杖( ) ...

五、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六、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②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七、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八、讲故事:

这个故事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了,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所以在语文学习上也应有时代的风采,下面我们做一个有意思的练习,把这个古代的神话故事改编成现代的故事,要求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创造一个富有新时代特色的新故事,并把它生动的叙述出来。

学生自己改编小故事。

找同学起来讲述。并对优秀者做大力表扬。

九、小结:

本节课我们领略了古代人们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夸父这种勇敢、锲而不舍的气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我们应努力去追赶自己人生中的太阳,像夸父那样至死不渝,我们的人生无悔矣!

最新范文

90 57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