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案大全

《伯牙绝弦》教案【优秀3篇】

2023-12-14 02:35:20

导读:《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知己放点歌情谊非常深厚、重情重义、知音难觅的情感。一秘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3篇《《伯牙绝弦》教案》,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伯牙绝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这些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啦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啦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啦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表面的。肤浅的。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后来,当你终于遇到啦子期,你的心情怎样的?

(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啦,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出示课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啦几次?意思一样吗?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啦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啦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理解知己的含义:学到此时,我们能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含义啦吗?(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啦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3.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啦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啦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诵读2──4句。

7.而伯牙在楚国是著名的弹琴高手,他能通过乐曲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当他一次次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琴声中,弹奏出一首首美妙的乐曲时,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称赞)周围的人会怎么称赞呢?(琴艺高超、琴艺炉火纯青)

8.这些赞美之声听多啦也不过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还渴望什么?(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9.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10.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啦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啦。

(子期死啦,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啦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11.当你理解啦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啦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啦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啦,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啦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伯牙绝弦 篇二

课前谈话:

学生端正坐好。老师微笑地走到讲台。

师:好!孩子们,上课时我们一定得这样坐吗?一定吗?我觉得可以找一个自己觉得舒适的姿势坐,好不好?

(学生姿势有所放松。)

师:今天下午我们要共同度过40分钟,共同学习一篇文言文。为了咱们呆会能够更好学习。现在咱们来相互了解一下,可不可以?现在咱们在这里了解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我用心观察你们,你们心观察老师。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就是咱们相互提问了解。这样,你们是孩子,小孩优先,你们先了解一下老师,愿意吗?

生齐答:愿意。

师:你们除了观察教师之外,还可以向老师提问题。

(学生没有行动。)

师:你们现在这个样子,董老师先了解你们了。我发现你们现在比较害羞,我想到一句歌词,在我的面前是“一朵朵羞达达的玫瑰在静悄悄的开”。有没有同学,你想问老师什么?

(一学生举手。)

师:你看,那儿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来!

生:请问一下董老师,你在班上教书时候,你对同学们凶不凶?

师:他问了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我在去年在一所小学教三年级,我呢,对我们班的同学是这样。我觉得我有时候有一点点的凶,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严格。但是多数情况下我和我的孩子们还是好朋友的,你看我的样子凶不凶?

学生齐答:不凶。

师:哦,不凶就好。

生:我想问,你们班的同学有没给你起外号?

师:孩子,你可以这样说,董老师,我想请问你,这样更好。如果同学给老师起外号的话,说明她们把老师当作什么?

生齐答:朋友。

师:但是好像我还没有听他们叫外号的,但有时候同学们高兴时会对我唱“三月里的小雨”,会唱吗?(生:不会)知道为什么会为我唱这首歌?我叫什么?

(董老师用手指着大屏幕右下角自己的名字。)

生:董晓宇。

师: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外号?

生齐答:算。

师:我觉得这个外号很美的。

生:我想请问你当老师多少年了?

师:我听到你用请问这两字,我觉得你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我是92年开始当教师的,算一算,多少年了?(生:17年)今年是第17的年了,长吗?(生:长)你现在多少岁?(生:13岁)看来董老师教书的年龄比你们的年龄还大一点,是吧!还想问什么?(一名男生举手)刚才是巾帼不让须眉,现在是一个男子汉,你来问。

生:董老师我想请问你一个问题,就是教书辛不辛苦?

师:我不知道同学看过没有,有一本书的书名叫“疼并快乐着”,我觉得教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疼并快乐着,和孩子们在一起。特别是咱们一起上课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快乐。但是备课时我也觉得有点辛苦。有一句话叫台上(学生齐说: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我现在有点了解你们了,虽然刚才是羞达达的玫瑰,现在正静悄悄的开,非常美!我想了解你们好吗?因为今天我们要学一篇文言文,所以首先我想了解同学们学过文言没有?

生:学过。

师:咱们班的同学喜欢一起回答,其实举一把手也可以!

师:学过文言文没有?

生齐答:学过。

师:学过哪些?说吧,说吧!

生齐答:《学弈》、《两小儿辩日》。

师:还有呢?

(学生摇头。)

师:没有了,是吧。今天是第三篇。我想问你们,你们学了文言文以后,你们觉得文言文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你读文言和咱们平时读一般文章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文言文,需要深度思考。

师:为什么需要深度思考?

生:因为写得有点深奥。

师:你的意思是说文言读起来有点深奥,是吧?的确是这样的,同学们,我不知道你们今天预习了这篇文章没有?你看,讲这个故事,作者用了几句话,数过没有?赶快数数。

(学生数。)

师:几句话?

生齐答:五句。

师:像这篇文言文,只有五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所以说文言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那既然你们学过两篇文言文,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介绍给董老师,介绍给大家,你觉得怎样才能把文言文学好呢?小男孩儿你来讲。

生:我们一般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是先从单个字先理解起来。

师:可是,文言文的单个字或词有的读不懂不能理解怎么办?

生:可以查字典并且通过工具书知道这个词的词意。

师:可是文言文有些字和词的意思和现在的意思有很大的不一样。所以最简便可行的方法是,(学生不知道)我的手一指大家肯定就知道。

(师指着课文下边的注释。)

生:注释。

师:对,这注释是大家学习文言文的很好的工具。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充分利用这个工具。还有什么办法?

生:联系上下文。

师:干什么?

生:想到这一句的意思。

师:噢,可以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还有什么好办法,你说

生:这篇文言文不熟,有一句话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师:真高哇?对,这句话可是咱们古人总结的学习方法。今天,学古文咱们就利用古人总结的这个学习方法,就是刚才这个小男孩说的(学生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那好,今天咱们就读书百遍,在注释的帮助下学习这篇文言文。

师:上课!同学们好(短促轻快)!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

同学们,通过课后资料的介绍,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能够流传到现在,一定有它独特的地方。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谁来读一读课题?(学生举手)齐刷刷的小手举着多好看啦!你来读,

(一生读课题。)

师:读得好,谁再来?你来。

(另一生再读课题。)

师:这个弦字的字音很难读,但他们读得很准确,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课题。)

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那同学们这样,自由的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自由读。)

师:请个孩子来读。

(一个女生起来读,学生读完,一名男生举手。)

师:同学,你有话想说?

生:他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读成了善哉,河河兮!

师(指着刚才起来读书的女孩)说:哦,你再读第三句。

(学生读准确了。)

师:对,看清楚了再读。刚好读得不错,但有两个地方,咱们要注意一下,同学们一起来看书,第二句,“峨峨”和“兮”这两个字,咱们看注释,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峨峨”是高的意思,“兮”是语气词,相当于“啊”。

师:那峨峨兮这三个字联起来是什么意思?

生齐回答:好高啊!

师:所以峨峨兮这三个字要连在一起读,理解了意思,你才能读出恰当的停顿。谁来读第二句?

(一名女生声音响亮地读。)

师:好一个百灵鸟,你的声音真好听。咱们一起来读读。

(学生齐读。)

师:会读第二句的孩子把手高高举起来,举着,别放。

(学生都把手举起。)

师:如果真会读第二句的同学一定会读第三句,谁敢站起来读?

(学生不敢。)  师:谁敢站起来读?(三个女孩站了起来)咱们班的巾帼真不错呀!(很多同学都站起来)很好,男孩子也不示弱。

(学生齐读。)

师:这就叫无师自通,了不起,请坐。

师:刚才那个女孩还读了第五句话,我听你读,好像没读懂意思,所以在停顿上的处理上出了点小问题。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第五句,听老师读,注意听停顿,想意思。

(师范读。)

师:老师这样读,你听懂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

生: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师:破琴──绝弦──摔破了琴就──

生:割断了。

师:据史书记载,伯牙这时是抽出小刀割断了弦。

师: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我们从哪个字读到“觉得”的意思?一齐说。

学生齐答:谓。

师:伯牙觉得了什么呢?后面才继续在写。要理解觉得的意思,就要在谓的后面做出停顿,拿出笔做出记号,再练习练习。

(学生动笔做记号后练习读。)

师:谁来读一读?就是刚才出了点问题的小女孩,你理解了意思,就再来读

(学生读。)

师:这样一读,就觉得他读懂了意思,所以读出了恰当的停顿,咱们全班孩子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真是一群山里的孩子,老师很想听你们读书,听起来很悦耳,一起来读读,拿好教材,端正坐姿,吸一口气,咱们把这篇文章连起来读。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师:那好,咱们读了这个故事,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生齐说:俞伯牙)我们叫他伯牙更亲切,一个是(学生齐说:钟子期),咱们叫他子期 。

师板书:

伯牙 子期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句。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伯牙、子期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读。)

师:谁读出了他们的特点?

生:我读出伯牙善弹琴,子期善听。

师:伯牙善弹琴,就是说什么?

生:善就是说伯牙弹琴技术很高。

师:你从哪个字读出的伯牙弹琴技术很高?

生:善。

师:“善”翘舌音,跟老师读(学生跟老师读“善”)好,同学们把“善”字圈出来。

师板书:

同学们,我们默读古文,想一想,你从古文中的哪些句子在告诉我们伯牙善弹琴,而子期善听,用笔勾出来。

(学生用笔勾。)

师:谁来把你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师:这个穿红衣服的小男孩虽然没有举手,但你有一双可爱的眼睛一直望着老师,说明你想读,是吧,请你来。

男孩站起来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老师就是想知道你从哪些句子具体地体会伯牙善鼓琴,而子期善听。

男孩再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注意,(师范读:峨峨兮若泰山)想着“峨峨兮”这三个字再读,

(男孩再读:峨峨兮若泰山。)

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勾的这两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句和第二句,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细细的读第二句,为什么从这一句中我们能感受到伯牙善鼓琴,也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呢?细细地读,想一想,(学生没读出声)我想听到读书的声音。

(学生细细地读。)

师:谁来说说你的意见?

一名学生:因为伯牙弹琴,他可以弹出流水,

师:第二句。伯牙弹琴怎么样啊?

生: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只有钟子期才来听出来。

师: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

生:志在高山。

师:你怎么理解“志在高山”?

生:伯牙弹琴心中有所想,

师:你从哪个字看出他有所想?

生:志。

师:哪好,咱们把这个“志”字圈出来。请坐。

师: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

生:钟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

师:你从哪出读出他看到高高的泰山?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

生:峨峨。

师: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

(一名男生起来读。)

师: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

(一名女生读。)

师:听他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高高的泰山。

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

师(摸了摸小男孩的头):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

师:再读这句话,你从钟子期说的话中还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学生无语。

师:再读,读。

(学生小声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子期善听?

生:我从钟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

师:“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感叹。

师:那你今天的话来说。

生: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你扮演了钟子期。你用今天的话来讲善哉是什么意思?现在你从古代回到现代,你也听到了伯牙的琴声,你想对他说什么?

生: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

师: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

生:太好了。

师:还有呢。

生:好了。

师:还有呢。

生:十分的好。

生:妙啊!

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有感情地读。)

师: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

(请几个同学读。)

师: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师:(大屏幕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句话中有个“善”字,刚才第一句也有个“善”字,这两个“善”字有什么不同?谁来讲讲?

(刚才穿红衣服的男孩举起了手。)

师:小男孩,你现是自己举手了,老师感到特别高兴。好,你来说!

生:首先第一个“善”字是善长;第二个善字也是善长的意思。

师:第二个“善”是什么意思?(生:钟子期善听,那个“善”也是善长的意思。)来孩子,看看注释(老师站在男孩旁边让男孩看注释。)“哉”是什么意思?(生:是感叹。)善哉就是(生:太好了!)这里的“善”和第一个“善”的意思(生:不一样)。对了,在感觉梳理不清的时候要看注释。

师(指另一名学生):你再来说!

生:第一个“善”是善长的意思,第二个善哉表示感叹。

师:可以这么理解。第一个表示善长,第二个“善”表示好啊!这里的两个“善”字意思不一样的,这里相当于现在的一字多意,同学们!刚才我们围绕这个 “善”字学习了第二句,读懂了意思,读出了情感。那老师相信你们在注释的帮助下读第三句,自己也能读出滋味,那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出自己的体会?

(一名女生读,没读好停顿。)

师:请坐,孩子,再看看注释,“洋洋”的理解,想着画面读出情感,感受感受。(师对刚才这名女生说)你还想试一试吗?(女生摇头)没关系,呆会再来啊!

(再请一名学生读。)

师:孩子,听他这样读,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一条很长很长的江河。

师:那把你听到的,它读出来

(生声情并茂的读第三句。)

师:读得真好!咱们把掌声送给她。(学生掌声)善哉!谁还想读?你来,可爱小女孩。

生:志在高山。

师:第三句,别着急,来,吸口气!

(生读第三句。)

师:对,读书就得这样,想着画面读出情感,咱们一起读这句。

(生齐读。)

师:那咱们把二三句连起来读,已经能够读熟成诵的孩子可以看着提示。(大屏幕出示提示)其它孩子也可以看书。

(生齐读第二、三句。)

师:(屏幕出示第四句)这就是──

(生齐读第四句。)

师:结合刚才两句话来说说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生:伯牙他弹琴弹出什么,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来。

师:说出来,先是听出来,再说出来。那你从哪个字读出了伯牙心中有所想。

生:我从“所念”中听出伯牙心中所想。

师:刚才上文中也有一字和念字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生:志)咱们把这个“念”圈一圈。

师:读书就得这样,读着下文念着上文,那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读懂什么?

(一生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必”字,读懂钟子期每次都听懂了伯牙的琴。

师:是呀!同学们,我们对这句话有了更多的了解,那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他们俩的经历。

(大屏幕出示伯牙、子期经历的资料,配乐《高山流水》。学生听音乐,了解资料。)

师:同学们,我们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第四句。)

师:了解了他俩的经历,你再读这句话,又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新的体会?同桌的孩子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师:有体会的?好,孩子,你来说。

生:我知道伯牙弹琴,钟子期都能听出来,我也体会钟子期非常善于听伯牙琴。

师:仅仅是在听琴吗?谁还有自己的体会?

生:钟子期也懂得了伯牙心里所想的什么。

生:我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体会到了世上知音难求。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钟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

师:是呀,听的是琴声,懂的是胸怀,是志向,所以这孩子说世上(学生齐说:知音难寻)啊,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

生: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

师: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

(一名学生读。)

师:有点高兴,还会是什么心情?

生:我觉得他会把忧愁和苦闷全部发泄在这琴中。

师:也就是从此以后我不再忧愁,你把这忧愁抛掉,你再来读。

(学生读。)

师: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

(生激动高昂地齐读。)

师:(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所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咱们再来读

(生饱含深情地读。)

师: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同学们默读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用心默读。

(配乐,生默读。)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丧失生命?

(请同学说自己的感受。)

师: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

(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

师: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

生:很伤心,而且很悲痛。

师: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

(生读。)

师:谁还想读?

(一生读出了悲痛。)

师:是呀,同学们,摔的是琴,断的是弦,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痛?

(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

(生读。)

师: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自己写。)

师:请一个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

师:从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绝望。

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

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怀念之情哪!

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

师:是啊!

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怀念之情。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牙绝弦》。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

(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 。)

师: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

(出示课件出示课文填空,让学生看着读课文。)

(指一名学生读,其它同学在心里记。)

师: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最后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其义自见)。下课!谢谢同学们!

生:谢谢老师!

《伯牙绝弦》 篇三

今天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注解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言文的特点。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课前我进行词语铺垫,谈话导入课题。先领学生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引导学生说词。老师再出示几个这样的词让学生读。此环节的谈话设计,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够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学的展开。为课文的拓展做好了铺垫,为帮助孩子理解课文内容,为孩子的说话训练铺好路。

初读感知,读出节奏这一环节。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3.小组展示读,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4.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细读文本,感悟知音这部分,我将“绝弦”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大意。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使学生深入理解“绝弦”的含义,通过设置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体会知音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你怎么赞叹?等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和伯牙、子期之间的默契。通过仿句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词语运用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体会这时的伯牙心情怎么样呀?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对痛苦、绝望的伯牙说些什么吗?安慰他、鼓励他?升华了感情,让学生深悟绝弦高深境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整理的3篇《《伯牙绝弦》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范文。

最新范文

90 47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