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高中教案>高中优秀教案

高中数学说课教案优秀3篇

2024-03-05 05:57:33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高中数学说课教案优秀3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数学经典优秀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义及一些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把一句话一个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

(2)准确理解集合与及集合内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把实际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培养数学敏感性,了 解到数学于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难点 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四、教学方法

(1)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分层教学,这样可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法:

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

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不同。”

六、教学思路

具体的思路如下

复习的引入:讲一些集合的相关数学及相关数学家的经历故事!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史从何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有助于上课的效率!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说相关数学史咯。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正体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

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

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举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 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举例)

集合A={3,4,6,9}a=2因此我们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0},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

(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

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x2+3x+2}与{y|y=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归纳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4题

高中数学说课稿(精选10 篇二

各位领导和教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资料是苏教版必修1第1章第3节第一课时《交集、并集》,下头我想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

与传统的教材处理不一样,本章在学生经过观察具体集合得到集合的补集的概念后,上升到数学内部,将"补"理解为集合间的一种"运算"。在此基础上,经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和掌握集合之间的另外两种运算—交和并。设计的思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恰当使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和集合语言来描述相应的数学资料。有了集合的语言,能够更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思想。所以,集合是整个数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有关集合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能用Venn图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两个集合的交集、并集的求法。

2、经过对交集、并集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本事,使学生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经过对集合符号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符号表达本事,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一些集合的交集和并集的求法上。而把如何引导学生经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出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作为本节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学法:

针对我们师范学校学生的特点,我本着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的原则,采用"五环节教学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下头我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问题情境

经过实例:学校举办了排球赛,08小教(2)56名同学中有12名同学参赛,之后又举办了田径赛,这个班有20名同学参赛。已知两项都参赛的有6名同学。两项比赛中,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没有参加过比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思考后回答,然后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的回答到达这样三个层次:

层次一:发现要求没有参加比赛的人数,首先应当算出参加比赛的人数,并且明白参加比赛的人数是12+20-6,而不是12+20,因为有6人既参加排球赛又参加田径赛。

层次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集合的观点再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设

利用Venn图来表示集合A,B,C.发现集合A,B的公共部分就是集合C.

层次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C的元素的构成与集合A,B的元素的关系。学生能够发现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参加排球比赛又参加田径比赛的同学构成的,更进一步集合C的元素是由既属于集合A的元素又属于集合B的元素构成的。

经过对三个层次的探究和分析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第二环节:最终抽象、归纳出交集的文字叙述的定义。

定义给出后,让学生利用数学符号语言写出的集合表示。充分体现使用集合语言,能够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资料。

第三环节:经过两个例子巩固定义。

例1是较为简单的不用动笔,同学直接口答即可;例2是必须动笔计算的,并且还要经过数轴辅助解决,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经过这两个例子的解决,使学生不仅仅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体现出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四环节:最终对交集进行再认识,并利用Venn图归纳、总结出交集的性质。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只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应当准备预案。

第五环节:经过综合性较强的例子进一步巩固定义和性质。

这样的五个环节不仅仅充分研究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且为学生和教师的进取活动供给了空间和可能。更印证了低起点、高要求、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进取性的原则。

交集的定义、性质研究清楚之后,并集的定义、性质就顺理成章了,仿照交集的研究方法去研究。这样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

交集、并集的定义、性质研究完了以后,设计"感受理解、思考运用、拓展探究"三个不一样层次的练习题进行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同时要研究到不一样水平,不一样兴趣学生的学习需要。

小结应先由学生总结,然后教师强调两点:一是交集与并集的区别与联系;二是对本节课进行科学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又要关注它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关注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华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作业、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资料,多谢大家!

高中数学经典优秀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教师,大家好,我是()场的()号考生。

今日,我说课的资料是()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么教来阐述本次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正弦函数的性质是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第五节正弦函数的性质与图象5。3正弦函数的性质的资料,主要资料便是正弦函数的性质,教材经过作图、观察、诱导公式等方法得出正弦函数y=sinx的性质。并且教材突出了正弦函数图象的重要性,能够帮忙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理解、记忆正弦函数的性质。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应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高中的学生掌握了必须的基础知识,思维较敏捷,动手本事较强,但理解本事、自主学习本事较缺乏。基于此,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动脑思考,更富有启发性。并且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所以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先扬后抑,鼓励学生多多发言,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会用正弦函数图象研究和理解正弦函数的性质,能熟练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过正弦函数的图象,探索正弦函数的性质,提升逻辑思考、归纳总结的本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过本节的学习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认真的良好思维习惯和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由正弦函数的图象得到正弦函数的性质。

(二)教学难点

正弦函数的周期性和单调性。

五、说教法和学法

此刻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我在教学过程中异常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中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到会学,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进取性、主动性。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采用复习的导入方法。

我会让学生回忆正弦函数的概念,以及上节课所学的正弦函数图象,让学生根据图象思考正弦函数有哪些性质从而引出课题——《正弦函数的性质》。

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顾,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新课讲授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

让学生自我经过五点作图法画出正弦函数的图象,并在大屏幕上展示正弦函数的标准图象。

学生一边看投影,一边思考如下问题:

(1)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正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正弦函数的最值情景如何

(4)正弦函数的周期

(5)正弦函数的奇偶性

(6)正弦函数的递增区间

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之后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1、定义域:y=sinx定义域为R

2、值域:引导学生回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发现值域为[—1,1]

3、最值:根据值域的确定得到在何处取得最值以及函数的正负性。

4、周期性:经过观察图象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函数的图象是有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让学生思考后发现是每隔2π重复出现一次,得出y=sinx的最小正周期是2π。之后经过诱导公式证明。

5、奇偶性:在刚才经过诱导公式证明后顺势提出公式,总结得到正弦函数是奇函数。

6、单调性:最终让学生根据刚才所得到的结论自我尝试总结正弦函数的单调性。

在探究完正弦函数性质后,利用单位圆和正弦函数图象理解和记忆正弦函数的性质,这样的安排能够让学生及时巩固正弦函数的性质,并且还能够结合之前所学的单位圆,三角函数线等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第三环节是巩固环节,多媒体出示书上例题2:用五点法画出函数的简图,并根据图象讨论它的性质。

经过这样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推理的本事,趣味的知识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中显得更有味道。

(四)小结作业

最终一个环节为小结作业环节,关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我来总结。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本事,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学习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在作业布置上,我让学生思考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什么样的。

经过比较灵活的题目呈现,能够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进而思考后续的知识。

最新范文

89 5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