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精选4篇

2024-03-21 11:20:48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助大家找到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精选4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一

新疆石河子市133团第二中学832000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已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只有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课堂教学 质疑问难 培养 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发现或新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含有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各方面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我初浅的认识。

1.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 我们明确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并没结束,关键还在于如何落实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

1.1 激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

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中,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由此向广阔又引向深入。思维的广阔和深入还可以促进语言的重组,可以让学生把改变对策后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这样表达的语言即有创造因素。

1.2 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思维积极如喷泉,便会敢字当头,热烈地质疑问难,但质疑问难的水平并不高,往往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这样的低层面上。可见,只让学生质疑问难还不够,还得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呢?

1.2.1 引导学生懂得该在何处质疑问难

⑴文眼处。文眼即文章中提挈全篇的关键性笔墨。教师可根据文眼,引导学生找出它与全篇文章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我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首先抓住中心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理解统领全篇。这句就应是全篇文眼。一个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学生的这个质疑问难就紧扣文眼提得很好。

⑵相似处。大多数课文中有比喻句,从修辞上讲,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往往有相似之处。教师可凭借比喻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探求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之处。如学生学习"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这个句子时质疑问难: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千斤巨石"与"邱少云"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⑶空白处。教材中有的篇章作家往往有意留下一些空白,令人暇想,令人深思。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质疑问难。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妈妈的死便是文章的空白处,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小金花的妈妈是怎样跟敌人搏斗,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然后引导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去再创造。

1.2.2 引导学生懂得该用什么形式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有的是有疑而问,有的是无疑而问,有的是猜想而问;有的是是非问,有的是选择问,有的是特指问。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少提是非问和选择问,多提特指问。特指问又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型。有的指向于课文的内容和中心,带有理解性、探究性。有时学生提的问题很精彩很巧妙,但有争议,这一问题又是文章的重点或难点,老师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互相启发、分析,活跃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大人不卖火柴,让小女孩出来卖火柴呢?老师机智地判断弄懂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深化文章的主题有一定的作用,便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启发,从各方面找答案。有的说:她家里太穷了,于是她偷偷出来卖火柴。有的反驳说:她没卖掉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说明她不是偷偷出来的,而一定是妈妈生病了,她卖火柴赚钱给妈妈治病。还有的说:小女孩有个瘫痪的妈妈,爱发脾气的爸爸,穷得没法,是爸爸叫她出来卖火柴的……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老师相机引导:同学们讲的多种可能性都很好,有一个共同点是都觉得小女孩的家怎么样?学生齐答:穷极了!为什么这么穷呢?资本主义国家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这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至此,学生对小女孩为什么要卖火柴这个问题统一了认识,理解了文章中心思想。这样的训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好处。

2.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二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是学生正喜欢玩闹的时候,他们单纯、有个性、易冲动。他们会时不时地在书桌上和墙壁上书写一些词语或者图画,适时表达他们对学校的留恋。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在用自己的语言书写临别语言。这时候,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出来。事实上,有效地引导学生,使他们的内心感受得以表达,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凭借无以计数的习题或者是书本上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水平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能就此降低。其实,课文只是一个案例,例如,童话故事里面《卖火柴的小女孩》,伺机回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扬科》等。然后让学生把这三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拿出来进行对比,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这是从文章中进行的延伸,还可以在作者的丛书上进行思维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对“童话大王”安徒生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可以增加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为学生在课下拓展课外阅读增加了兴趣。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和增设情景,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当信念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到这个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中还紧紧地握着一根燃烧过的火柴。新年的热闹一如既往,没有人关注到这个小女孩。讲到这里,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把童话故事中的情节和现实相链接,如,小女孩和她奶奶紧紧相拥,向那没有饥饿、痛苦和寒冷的地方飞去了。她们就这样地飞着,当她们来到这片青草地上的时候,被这群欢乐的孩子们吸引住了,她们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们会……这样,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了拓展。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六年级的语文课堂已经没有整齐的读书声了,如果要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或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无论是在学校里面的演讲活动还是平时的作文比赛,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如此丰富的校园生活中,学生在此无论是用日记的方式记录还是用书画的方式,都在无形中使语文课得到了高效的学习。

我想,我们该认真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探讨实施决非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文章、出几份试卷所能涵盖的。我想,它的积极实施是体现在每个教学进程中的,六年级的师生同样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共享一片艳阳天。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卖火柴的小女孩;钻研教材;教学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少有的结局悲伤的故事之一,让人读来感慨万千,让读者也跟随着作者的笔触为小女孩的命运潸然泪下。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收录了这篇文章。在教学这篇文学名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本文包含了明暗两条线索,深入思考文章的结构,发现文章包含着深刻的含意。

一、文章的线索

这篇文章的明线是小女孩在大年夜卖火柴所发生的事情,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而写;而暗线则是小女孩自身环境、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篇童话中,对小女孩的描写有三个关键词,“乖巧”“美丽”“可怜”,这三个词贯穿了整篇文章。

小女孩的“乖巧”表现在:(1)对父亲的责骂,她逆来顺受。“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这句话让我们发现,小女孩对于父亲的打骂她没有感到任何不妥,没有对父母没有尽到责任的抱怨,反而还带有自责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挣到钱对不起家人。(2)对别人欺负的忍气吞声。“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这里我们发现当时社会中人们之间关系的冷漠和对他人状况的无同情心,甚至还要雪上加霜。但小女孩对这样的状况已经麻木,她可能已经习以为常,她的内心中对这样的状况只有认同,没有反抗。(3)对未来没有期待。整篇文章中没有写到小女孩对现在的生活有任何不满,也没有写到她对未来的期待。这样的小女孩是乖巧的、安静的、没有生气的。

小女孩的美丽既表现在她的外表上,又表现在她的内心。小女孩内心的美丽反映在她对现实生活的包容和容易满足。虽然她的生活处境已经很差了,但内心对于这样的家庭和现实状况还是用她小小的内心包容了。她的父亲对她那样的苛刻,养家的责任在她小小的肩膀上,但她对父母、奶奶依然有爱,从这里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善良、孝顺。在卖火柴的过程中,她并不求发财,甚至不求吃饱,只求能赚取一点点钱,她是那样的容易满足。

她的可怜则反映在各个方面。无论是家庭中的虐待,社会中的冷漠,无人关心,她的生活是不能再糟糕了。

二、小女孩的名字

在这篇童话中,小女孩没有名字,不像“拇指姑娘”“白雪公主”还有一个形象的代表自己特点的名字。这样的小女孩没有姓名、没有社会关系,无人在意,她微不足道,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孩子们来说,她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通过这个小女孩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孩子们的悲惨生活,让我们动容,也让我们了解到不知她一个人处于这样的状况中,还有无数这样的孩子存在。通过她反映出的残酷社会现实,令我们无法忽视,感到深深的痛心。

三、教学感触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提出了问题:“文中有三个描述小女孩的关键词,请大家找一找。”孩子们很容易就找到了“乖巧、美丽、可怜”。在分析了课文中小女孩的现实生活及幻想的场景,并进行对比之后,我们回头深入分析了小女孩的三个特征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小女孩的性格特征在各个活动中的表现。本文的教学流畅自然,学生在娓娓的朗读中发现了现实和幻想的巨大差距,发现了社会的黑暗和小女孩不该如此的命运,通过前后呼应教学设计的方法,学习时学生的领悟没有遇到困难,能够直击课文所反映的核心。深挖教材让我们对文章蕴含的深意了然于心,也让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内心震撼,在自然而然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教学的目标。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四

关键词:语感;品味语文;想象

一、在品味语言中体悟语感

优美的语言是表情达意的载体。语感较强的人,往往可以透过语言文字洞察、品味文中所蕴含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遵循“语言文字—主要内容—思想感情”的认识过程,引领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中体悟语感。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第5节,揭示了小女孩从“不敢”到“敢”的极为矛盾的心境:她想从整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擦燃了来暖和小手,但她一整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怕爸爸打她。而难忍的寒冷迫使她顾不上这些,终于抽出了一根。抓住这一对矛盾展开教学,语句中蕴含的情感自然凸显出来。因此,我们可作如下教学设计:

1.指名读第5小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

2.引导学生品析设问句:“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小女孩为什么一整天不敢抽出一根火柴,擦燃来暖和小手?

小女孩后来为什么擦燃了第一根火柴呢?

3.以低沉、缓慢的朗读基调,感情朗读第5小节,感悟文章情感。

这样,透过“不敢”与“敢”,饥寒交迫、孤苦伶仃的小女孩形象便活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对小女孩的怜悯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在朗读指导中训练语感

“朗读”,朗而读之,是把诉诸视觉的书面语感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是理解语文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朗读指导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如,教学《月光曲》一文中描写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琴。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盲姑娘为什么知道弹琴的就是贝多芬先生?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再弹一首呢?我指导学生朗读盲姑娘说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是感叹句。要用赞美、赞赏的语气来读,突出“熟”“深”,体会盲姑娘不但喜欢音乐,而且懂得音乐。“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是个疑问句,带有推测之意,读第一次“您”字,应作稍长的停顿,表现出盲姑娘由琴声联想到贝多芬前来为她弹琴的惊喜、激动之情。这样读,学生易于体会盲姑娘了解、热爱贝多芬,她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她就是贝多芬的知音。通过朗读指导,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深刻领悟、理解文章内容。

三、在想象中丰富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通过想象去理解,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作品描写的情境主动地加以重现品其味,从而发展学生的自我感受能力和创造才能。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以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桥梁,以文中插图或相关图片为支撑点,想象圆明园“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丰富的文物珍宝、书画典籍,畅谈置身其中的内心感受,产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自豪之情。

四、在体验中发展语感

叶圣陶指出:“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纯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去。”阅读教学中,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中,能增强学生的感悟认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促使其深入思考,产生顿悟。

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虚拟的教学情境,把语音文字还原到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加以模拟、演习和创造,不但可以跨越历史长河,缩短时空距离,而且有助于学生和文本进行“零距离”的接触,产生独特的感受,获得独具个性的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或课文片段本身就是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边学文边作画。如,阅读《詹天佑》,可绘制“凿井图”,设计“铁路开发图”,促使学生在理解中运用,运用中理解。

“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高品位的语感。”(王尚文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渠道。教师应引领学生一起走入语感天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学生高品位人格的塑造。

最新范文

93 58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