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精选6篇

2024-03-28 17:24:40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下是漂亮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一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研究、讨论、思考交流,以教师为组织指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是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可以是单人独立进行,也可以是多人合作研讨,甚至可以是课内、课外内容,但作为教学的主渠道,我们认为课内的探究式教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教师创设物理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指引下自主独立或合作探讨研究,再在教师帮助下整合,深化理解,提高认识,其中探究活动是其主要过程。程序上往往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比较、制定计划、实施、结果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和表达交流等要素;方法上往往涉及思考、讨论、实验、交流等要素。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讲授式教学有显著区别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奥苏泊尔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出发,特别强调创立和发展的现代认知过程,其核心观点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提供现成的知识……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布鲁纳认为:“所谓学科的教学,不是灌输作为结果的知识,而是指导学生参与形成知识的过程。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的设计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可分为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前者侧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和想象能力,适合于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后者则侧重于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管哪一种探究方式,笔者认为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技能,教师在教学中对探究式问题的设计策略很重要,在实际教学中,以下几点策略应引起重视。

(1)利用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从生活中入手,引导创设生活中物理情景,如“彩虹”、“风”“雨”、“闪电”的形成等,既能激发学生在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现象就源于生活,有效增强课堂感染力。

(2)利用实验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习中就有一种渴望感、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因此,我经常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物理实验,如: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实验装置是在一个玻璃槽中装水,然后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水中的筷子是否变形。

(3)利用质疑创设课堂探索情景。新课程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来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学生身边的噪声污染来源有哪些及如何控制等。

四、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关系的处理。初中物理内容作了较大的改革,容易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些结论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那么,物理的基本知识是否就不重要呢?如何处理学科知识与探究活动的相互关系呢?本人认为:物理用语、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等知识固然可以系统性地教给学生,但是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和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有“含金量”,学生经历了“发现知识”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将“是什么知识”和“如何获得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探究式教学 篇二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课堂改革;物理教学

相比较而言,物理算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在日常工作中常遇到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小学成绩很优秀曾到了初别是增设物理后,就老是觉的“难学”。这当然有内容变化的问题,初中阶段的物理课与小学各种学科相比,语言和内容都更加抽象,这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懒学、厌学。而要缓解学生对物理的抵触情绪,个人认为最好的出路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新课程提倡的探究与合作无疑是教学方法探索的一次契机。

一、探究式教学

“探究学习”最初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这一理论强调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这听起来,跟中国人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是一样的,然而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这么简单,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在课堂中所进行的知识探究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用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方法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等。

从这就可以看出,探究学习最关键的是在于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二、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敢于“放”,相信学生,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不要因担心学生做不好就越俎代庖,要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当然信任不是放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忽略了教师的引导性。

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耐心指导;当学生的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而又浑然不觉时我们也要予以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课堂探究中,聪明的教师善于选择指导的最佳时机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究手段和信息资料;要适时地点拨学生思考问题,抓住时机提醒和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步骤的转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并运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对他人或自我的评价。探究式教学虽然能促使学生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探究式学习方式来进行。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使用包括接受式、探究式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讨论、调查、资料分析、实验操作等。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模式化,需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灵活应用,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

三、探究式教学策略

探究式教学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范围较广的教学方式。用探究的方式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是探究;自选课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也是探究。探究教学可以选择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切入,可以是简单的概念获得,也可以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从一个生活现象、一个社会实践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可以从具体的情境入手,让学生概括出相关知识,也可以提出抽象的问题,让学生推理分析。在这里,我主要介绍一下我在实践中的两个做法:

第一,重视创设情境。学需疑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个生活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去解答。为什么电视机的屏幕会有各种色彩的变化?为什么假设有一个10公斤的铁块和一个5公斤的铁块在同一时间落地?为什么听声音我们就能知道是谁在说话……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广阔的社会大天地里,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课本中的物理知识。

通过创设情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设疑;导学案;合作讨论

一直以来,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根深蒂固,所以,新课改强调,变我们的“传授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变学生的“接受型学习”为“创新型学习”,因此,探究式教学便进入了广大教师的视野并受到了广泛应用。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策略呢?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说明与阐述。

一、精心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根源。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有疑问和困惑的问题,喜欢追根究底,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可以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疑,创设出一种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从而促使学生以最快速度投入到文本内容的学习与探索中。

比如,在学习《神奇的镜子》一课时,一上课,我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我非绘画家,来者被我画,绘画不用笔,胜过绘画家”,“是镜子!”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没错,是镜子,爱迪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小时候用镜子做了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事情?你们想不想知道?”“想!”“好,接下来,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看看爱迪生究竟用镜子做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样,我通过在上课一开始给学生出谜语,并提出富有趣味性和悬念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学生都想知道镜子神奇在哪,于是,都对本课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进而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对课文的阅读和探索中。

二、编制导学案,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机会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都是按照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步骤走,即以自身为主体,向学生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学生基本没有自主分析、探究问题的机会,而导学案则可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文本内容编制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让学生参照导学案上的内容对课文自主阅读,并通过认真分析和深入探究,在课文中找出导学案上问题的答案。

如,在学习《凡卡》这一课时,我就给学生编制了一份导学案,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导学案上的内容为参照,对课文进行阅读,导学案上的内容大致如下:(1)了解作者和本篇课文的写作背景;(2)扫除字词障碍,弄清楚作品中的人物关系;(3)思考问题: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有着怎样的身世?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是哪几个自然段?哪些段落是描写凡卡的学徒生活的?读了凡卡乞求爷爷带他回家的部分你有什么体会?文章是以什么为主线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出段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仔细阅读与分析,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样,我就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探究的机会,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认知与理解。

三、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我们总是一节课都为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知识点,还要依据具体的课文内容,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通过与学生的合作讨论,寻找出合理的方法与答案。

比如,在学习《惊弓之鸟》这一课时,在授课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问题“更嬴是怎样一步步推断出不用箭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然后,让学生朗读第九自然段,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即“更嬴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就掉了下来’”这段话,而后,我又继续提出了问题:“更嬴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让学生继续合作讨论,如此,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合作讨论环节,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学生会一直处于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中,有利于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

以上为笔者对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几点意见,在此与大家分享,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 篇四

关键词:高中 探究式教学 综合能力

新课标提出以后,推动了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思想的改革。高中数学的教学模式应该由传统的灌输模式,逐渐转向由教师进行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问题情景,点燃学生探究热情

探究式教学由两个重要的部分形成,第一是需要不断营造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气氛,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学生探究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提供丰富的资源,简单来说提供探究式学习的硬件设施。保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将眼前的问题解决。第二是对学生的探究动态进行把握,及时发现他们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们梳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将问题解决,利用眼前大量的素材将问题的本质揭出来,并亲身体会成功所带来的乐趣。例如:我们在学习“数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例:小明同学在过生日的时候,同学们为小明买了一个大蛋糕,然后提出问题1刀能将这个蛋糕分成几个部分?2刀能将这个蛋糕最多分成几分?切3刀、4刀、5刀又怎样呢?问题提出以后,同学们兴趣高涨,主动积极的进行讨论:1刀最多只能分成两个部分,2到可以分为4个部分,3刀可以分为7个部分,4刀能有11部分,5刀会有16部分。有了这样的结论以后,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寻找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你想知道这些数据之间的规律吗”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但是却极少有人去思考,因此,让学生们具有很高的兴趣,探究热情被点燃起来。

二、掌握时机,提升探究效果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中,教师提供了问题情景的设置以后,将学生探究热情点燃之后,需要立即组织学生展开探究的具体活动,这样才会枉费前面开展的工作,保障探究学习的质量。

例如:某一个百货商场,商品进货时某个商品价格是70元,零售价格为90元,为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为了做好促销,商场决定给每一位买这种商品的客户赠送一件小礼物。礼品的价值是1元,但是可以提高销售10%,经过相关研究与经验,我们发现在一定程度与范围内,礼品价格每提升1元,同时能提升销量10%。假如没有礼品赠送,销量是a件。

(1)如果礼品价格是X元,通过X表达出获得利润y元的函数。(2)然而你认为礼品价格应该在多少下,商场才能取得最大的利润?以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礼品价格、销售数量、最大利润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将第一个问题的表达式写出来:y=a(1+10%)x(20-x)。写出这个表达式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了解y=a(1+10%)x(20-x)表达式的特点,让学生针对性思考什么情况下y值是最大的?一旦学生在思维上出现障碍,或者意识到没有正确的解决方案,教师应该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利用几个具体的值来求解,将其中的规律剖析出来。如果要实现利润最大话,应该满足f(x)≥f(x+1),且f(x)≥f(x-1),即:

a·1·1x(20-x)≥a·1·1x+1(20-x-1),

a·1·1x(20-x)≥a·1·1x-1(20-x+1)。

可知:x≥9,x≤10。

9≤x≤10,当x=9或x=10时,y取最大值,可获得最大的利润。

本题利用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了最大值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能帮助学生加强思维,也能让他们在交流与讨论中加强自身的理解与认识,并且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明白数学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广泛性。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难度较大,而解决数学的问题也不会只有一种,因此,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创新非常重要,教师要加以鼓励,并在最佳时机给予他们肯定,让他们敢想、敢创新,善于创新。高中数学探究式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亲自动脑想、亲自动手做、亲自动嘴说,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出来。此时,教师需要将角色进行转换,成为学生的朋友,将组织者的角色当好,起引导者作用。

另外,高中数学存在很多比较抽象的概念与复杂的规律等等,高中教师要抓住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找一些能吸引他们的素材来开展教学。以实物为比喻,有助于学生进行理解。关于讲解教材中的资料与课文内容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培养质疑能力,从而探究出问题的本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数学教师必须要明白,探究式教学并不是给一个标准让学生靠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善于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领悟到探究学习的具体方法,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创新意识。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探究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中,很多知识都很抽象,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这些静止的、抽象的概念与规律,转化为具体的事物,就便于学生去理解、掌握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探究。

例如:学习“二次曲线形成过程”相关知识时,只是一味的思考与相信,结论可能会出现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融入多媒体,就可以将二次曲线离心率、大小变化、形状变化,通过动画的方式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帮助学生进行形式上的理解,不断训练思维。例如:已知DF是定圆A的直径,圆A所在平面上有一个定点C,点F是DE和线段CD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点D在圆A上运动的时候,点E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呢?接着,教师需要通过多媒体将D运动时E运动的情况展现给学生们。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这个变化过程进行论证。结束之后,鼓励学生探究:点F的运动轨迹应该是怎么样的?此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有的同学说是椭圆,有的同学说是双曲线,也有人说这是一点。另外,教师还要鼓励他们说出这些理由。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在研究点轨迹问题上思维逐渐清晰起来,大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必然能让他们喜欢探究、敢于探究,在探究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成功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 篇五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主要是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单纯的讲解式教学,引导学生应用合理的、科学的、研究型的方式开展学习。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为透彻,掌握得更为灵活。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好探究式学习。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无论是对于探究式学习还是普通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更有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还可以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减少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情绪。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想敢说,这是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基础,也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情境的创设一定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联,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已知推理未知。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准备了很多不同大小的圆,先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对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掌握圆心、直径等这些基本知识。这种自己动手的教学情境可以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圆后,我让学生通过对折圆得到折痕,然后再测量这些折痕的长度,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每一条折痕都会通过圆心;每一条折痕的长度都相同;每一条折痕的两端都在圆的边缘上。当学生能够理解这些自己动手发现的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这样,在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圆的一些基本知识就都能够掌握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开展探究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果,而且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还锻炼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数学学习离不开问题的存在。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并且越能够让学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怕学生不敢、不会提出问题,因此,总是自己一手包办,不论学生想到哪里都会把自己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要落实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就应把提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例如,在教“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节时,面对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可这样给学生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先让学生看课本自学,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同桌之间进行讨论,提出问题。如:什么是速度?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得出?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数量关系?它们有什么用途?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这样既可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一个人善于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当然,既然是探究,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症结所在,并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有时学生可能会受心理和能力的影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是教师不能放弃,一定要相信学生,一定要坚持锻炼和引导学生。

三、课外延伸是“探究性学习”的迁移与拓展

课外延伸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阶段。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教学都不应该离开生活实际。课外延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后可运用这部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积是梯形,渠道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再如学习了求积的近似值后,建议学生去超市购物,实际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计算一下自己家水池子的体积、容积及用水量,提高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等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检验探究结果,有助于强化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新课程标准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从如何让学生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式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学生个人学习能力。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从实际教学入手,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适合学生的、自己能够驾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作者:叶德华 单位:河北省临西县东枣园校区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探究式教学方法 篇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必须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走出来,才能够满足当前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探究式教学就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本文就对当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

一、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需要以发展学生个性作为探究学习的主要目的,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说,在新课改背景下,老师需要努力的营造民主、宽松且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使得学生能够有兴致参与到探究式学习当中。

例如在进行“乘法公式平方差”这一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看看哪一位学生能够很快的计算出61×59和999×1001的答案?”尽管在计算的过程中很多同学能够较快的计算出答案,但是离预期的答案速度慢很多。这时,就能够引入乘法公式平方差的知识点,告诉学生如何能够快速的得出答案。可以告诉学生什么事平方差公式,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的意义等。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得很多学生都急于弄清楚这一问题,探究的兴趣也就更加强烈。

通过这一案例可以看出,科学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要找准知识的切入点,这样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从实际出发,提升学生的课堂探究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必须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开展教学工作。而学好数学,必须要从数学概念出发,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所以说,在进行数学基本概念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重点关注数学概念以及概念背后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数学概念,进而有效的避免机械化的记忆现象。

例如在学习函数这一概念的时候,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因此在课堂上,需要帮助学生进行联想记忆。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的选取和函数相关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把握函数的一般规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同学展示有一天当中气温的变化曲线图,揭示出气温和时刻,让学生通过曲线图的方式初步感受到函数的概念。

除此之外,可以通过具体的函数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内涵。老师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将某水库的存水量以及水深反映出来,接着让学生找出图表当中那些字母是变量,并思考可以利用什么方式表达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能够找到例子当中变量的本质属性,即对于一个变量确定的一个值,另一个变量也会相应的确定另外一个值。这样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函数关系,记忆会更加深刻。老师最后可以让学生举出和函数相关的案例,并简单的概括出函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到函数变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积极体验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就是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之后,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途径,争取自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学生能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的感受并体验这一模式。

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能够学好,单纯的听老师讲解,不可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学生主动探究。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应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可以说,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而创新思维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打破常规,标新立异。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运算”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经过发散性思维感悟到0的深刻内涵。两个数相减等于0,0的绝对值是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还是0,几个有理数相乘,只要其中有0,结果都为0。像这种发散性思维模式的练习,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举一反三。

四、结束语

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要适应现代教学模式的新要求,逐步实现创新,这就要求老师要变革思想,改变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就是当前老师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法。本文就以此为中心,结合教学实际,对初中数学当中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春见。浅谈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教育实践与研究,2008年第22期。

[2]王春香。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式。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3年第20期。

[3]王康。浅谈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新课程:中学,2012年第9期。

最新范文

94 5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