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教学方法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最新4篇)

2023-12-28 00:18:02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4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一米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4个生字。

2.读通、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老师对学生的爱,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有不少残疾人,你注意过他们吗?你了解他们吗?你帮助过他们吗?(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后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残疾人,来感受一下她的内心世界,体会师生之间的美好的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气恼、裂唇、畸形、倾斜、温馨、抚慰等。

2.解决下列问题:

(1)“难忘的一句话”是哪八个字?

(2)为什么这八个字让“我”难忘?

三、检查读书效果

1.练读生字。

2.分自然段读课文。

四、重点引导理解

描写“我”和“伦纳德”夫人相貌的语句。

五、精读课文,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在初读的基础上,回答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怎样看待“我”对同学撒谎和耳语测试时作弊?

明确:我撒谎并非品质问题,而是为了维护自尊。

2.找出课文中体现“我”自卑的语句,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我”的感受。

“我气恼,我……说起话来还结巴”

“我觉得这样说……甚至没有人喜欢我”

“可我先天失聪……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

3.讨论:试想当有人对你说“我希望你是我女儿”时,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我”听到是反应这么强烈?这么难忘。

4.引导学生体会出我的感受强烈的原因:即老师的爱的强大力量。

5.弄懂为什么“我”觉得这八个字像一束温暖的阳光,改变“我”人生的看法。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词语。

2.再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八、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句话

相貌丑自卑-——“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改变我对人生的看法

教学后记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抓住要点,绘声绘色的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鼓励提问。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课前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

2、归纳学生的资料,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弄清“国王”、“庄公”、“国君”、“相国”的意思,理解“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了解太史的职责,知道“竹简”是怎么回事。

二、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秉笔直书”,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教师梳理归纳他们可能提的问题:谁秉笔直书?他为什么要秉笔直书?秉笔直书的后果是什么?)

2、围绕自设问题,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试读课文。

3、小组讨论交流。

三、细读课文,理解人物特点。

1、(出示课后的“金钥匙”:)为了更好的理解太史伯、仲、叔和季,可以向自己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他们的职责是什么?

(2)他们是怎样做的?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围绕“金钥匙”的提示再次默读课文。)

2、同桌交流,体会史官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而更是人格的力量。(在交流中重点理解这样几个句子:)

(1)太史伯说的两句话,第一句:太史伯听了崔杼的话,严肃的说:“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先让学生充分的读句子,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意思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使学生在朗读中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不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重点体会“本分”,可以请学生说说每个人根据不同的工作,都有些什么本分。从而感受太史必须说真话,记录真实的历史。)

(2)第二句:太史伯说:“我只有一个脑袋,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在理解了伯说的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后,再来读这一句话,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读,甚至由老师范读,目的就是要引导体会伯为了说实话宁肯牺牲自己的那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从而感悟人物性格的耿直,敢于直言。)

(3)太史仲的话:太史仲面不改色,冷笑着回答:“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太史伯就因为说真话而被崔杼杀害了,仲还敢这么说,难道他就不怕死吗?通过“面不改色”、“冷笑”,体会他的毫不畏惧,感悟人物特点。)

(4)前面的三位太史都已经被崔杼杀害了,这时候第四位太史季他又是如何做的呢?太史季说:“我当然爱惜性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去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小组交流,通过太史季的话,体会他毫不畏惧,点出崔杼杀人后的心虚,而季自己为了尽太史的本分宁肯去死的浩然正气。)

3、指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在充分的读中再一次深刻体会四位太史一身正气、仗义直言的高尚品格。

指导朗读要点:要注意抓住崔杼神态变化的语句(生气、气哼哼、不再说话、恐慌、长叹一口气),读出不同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范读、分组齐读)

4、讨论:崔杼都已经杀了太史伯了,为什么仲、叔和季还要誓死按照事实写历史呢?

(有学生可能会认为他们这样做不值得,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或许可以换一个竹简欺骗崔杼。老师这时候必须给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太史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的人,必须说真话、写真事,还历史以真实比个人的性命还要重要。领悟“秉笔直书”的深刻含义。)

四、指导复述,交流收获。

1、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2、回顾课文,积累语言。(有重点的摘抄词语,比如“不屈服”、“本分”,这样的词能够帮助理解几位太史秉笔直书的高尚品格。)

3、交流学文后的收获,联系现实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4、结合课文,谈谈对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理解。

《秉笔直书》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一、释词导入

1、我们常说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四年级时我们曾学过《司马迁发奋写史记》和谈迁著《国榷》的故事,知道史学家写史要付出无比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相信我们会更加明白史书的来之不易。板书课题,并齐读。

2、针对课题质疑。秉的意思是拿着,书指书写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说说《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检查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崔杼 独揽 大权 伯仲 忠贞 屈服 颠倒黑白,指名学生认读。并提示学生字的写法。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3、学生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4、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再读课文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

2、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和“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3、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4、 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5、 当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怎样做呢?(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朗读指导。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6、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

7、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8、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9、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10、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拓展延伸

思考:太史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何重要意义,给与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五、总结课文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板书设计:

(一米范文★www.1mi.net)秉笔直书

崔杼:颠倒黑白 残暴无比

伯 仲 叔 季 南史氏

太史:刚直不阿 秉笔直书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 篇四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秉笔直书》一文的教学,感觉教师的教得心应手,学生的学轻松愉快。之所以有如此效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文本教学,以读为本。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再进行性格分析,此种做法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秉笔直书》教学反思

1、以悟促读,以读助悟。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朗读课文非常到位,从开课时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到指生读课文、朗读重点句子边读边谈体会,再到教师范读、分角色读、小组合作读等,这一系列的读,读出了层次,学生在读中感悟到了太史的高尚品质。

2、鼓励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开放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学生甚至老师的知识范围,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来解决,唤起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故事的兴趣。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秉笔直书的资料并作整理,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更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结课时布置作业再让学生查找资料,并启发资料来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能让学生针对课文主要内容质疑,并能通过查阅资料、查字典等方法初步解决自己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堂上,同学们能够较好地通过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含义,进而理解全文内容,从而体会三位太史的尽职尽责、不畏强权。

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字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本文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读书时间还有点少。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为大家整理的4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米范文。

最新范文

94 49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