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初中教案>初一教案

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优秀4篇】

2023-10-08 06:44:23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一秘范文为您带来的4篇《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一秘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绿色蝈蝈教案 篇一

【目标导航】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课时导学】

一、日积月累

1、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2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词语积累:

扰乱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劫掠 酷爱 篝火

嗉囊 吮吸 贪婪 和睦 篡夺 惊慌失措 更胜一筹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开膛破肚

二、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写作亮点:

⑴ 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⑵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⑶ 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

三、疑难探究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

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

【知识整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 静谧( ) ⑵ 喑哑( )

⑶ 螽斯( ) ⑷ 莴苣( )

⑸ 大鹗( ) ⑹ 嗉囊( )

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 )

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C、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扰乱 守猎 喑哑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B、喧嚣 静谧 窜夺 夜色苍茫 惊慌失措

C、劫掠 酷爱 哀鸣 津津有味 断枝残腿

D、篝火 凉爽 薄膜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

二、素质升华

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

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段”是指_______。

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昆虫的活动 B、蝈蝈大合唱

C、听音乐会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链接

(20xx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是山龙眼类花卉。

《绿色蝈蝈》的探究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抑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

因此,对于本篇的阅读教学,尽管课时分量可能要略轻,因为它是略读篇目,但探究教学的方式当要强化和突出。如何演绎成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呢?窃以为,可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探究内容,整体感知。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写了什么?它是任何阅读教学方式都离不了的基础,没有学习主体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谓探究缺乏立足之点,难免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基础要牢,学习主体的阅读时间要给足。

本文表达生动,富有童趣,足可让学生引起共鸣。只要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时间,学生主体功能多半能被激发,逐段引导,大体可把握基本框架。文本先从声音起,续写通过回忆,描写绿色蝈蝈的形貌,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所见和喂养经历,陈说它的勇敢善斗与食物需要及范围,最后介绍共居在一起的特点。略加点拨,即可板书出探究的结果──即整体框架:

夜闻:其声(柔和)

日见:其形(漂亮)

其斗(勇敢) 生活习性

常喂:其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常见:其居(和睦宽容)

第二步:探究成文之因,了解写作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标准》如是说“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本课作者所用的方法及种种活动是怎么写成的,它的丰富翔实、精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材料是怎么来的,根源在哪?无法外找,本文中可找到。问题是教师要重视这一点的引导。

这一点的教学如果成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自主意识、积极发展兴趣的培养。为什么呢?首先,就作者及其巨著《昆虫记》而言,他是花了近20年的时间(1870~1889)写成的,此时正是法布尔人生中年到老年的漫长二十年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童真而又仔细地观察了大量昆虫的活动,用富足的第一手资料,真实而生动的向我们揭示了昆虫王国的别样景观。

其次,就本文而言,也是本步探究最重要的,对于绿色蝈蝈全面丰富的介绍,源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独有的'科学探索的兴趣、放弃娱乐甘受寂寞的精神。比如文中开头所知,国庆之夜,去田间静听蝈蝈的活动,捕捉它的生活习性;关于食性,不厌其烦,去观察和探究,“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为笼里喂养者的食物,他不断观察,且不断变换食物花样。

同时,他时刻保持一种特有的科学研究的敏感,于清晨散步中,树下掉落之物,他跑过去,看到了以小搏大的勇敢壮举。这篇科学随笔,在提供给学习主体丰富知识的同时,更让我们于字里行间随时感触到一个科学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探究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其源头活水原来如此。

自然,如果没有教学的明确导向,学生自身感悟的力度就要弱得多,难以将探究的触角伸延到材料获取的方法和过程、情感与态度中。

第三步:探究文质优劣,取精弃糟。本文之优,先可告知学生一个外围事实,其巨著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既不但特博小学生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以赞。再撇开将“绿色蝈蝈”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事实,只说造成如此效果的突出的表现手法,一是诗意浪漫化的,其行为方式,或独自夜听,或笼中喂养;其声比之为“合唱队”“艺术家”“歌手”等等。

一是拟人化的描写,夜听的是一场演奏会,晨见的是一场生死搏杀,日常的更是屠场猎苑。一是对比运用,比如“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这种探究,就文本自身,可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体察。

本文之劣,即是细致深入的观察、丰富翔实的材料与生动具体的描写背后,也有失实甚至谬误。这种探究,需要教师有相应扩展范围的材料提供,就课文第10段“同类相食”类比例,“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提供拓展阅读材料,一是法布尔《螳螂》一文里的一段文字,作者以自我的笼养观察为据,印证本文所说的观点。

如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起码不是全部事实,科学界已有不少异议,特提供一则辩诬材料,题为《螳螂杀夫冤枉》,让学生在材料对比中澄清旧错,获取新知,领悟再伟大的科学家也难免有舛错的事理。

这种阅读的探究性教学,带有较浓厚的教师引导色彩,始终立足于文本阅读本身,由内容而形式,从课内到课外,从近及远,由此及彼,启发思维,激活头脑,令学生既感佩作者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囿于文体成见,从而获得多义感受,实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

绿色蝈蝈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制作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学生注意本课的语言积累,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四、教学内容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五、教学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 www.haozuowen.net 、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绿色蝈蝈,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4.教师指导明确汐L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5.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学生可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

6.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7.在学生的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8.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文艺笔调生动;

2)语言传神形象;

3)拟人贴切自然;

4)比较突出特征。

9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10.课后练习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概括。

2、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3、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

2、②品味语言──体会美词佳句。

【教学难点】

概括,品味语言。

【教学课时】

一节。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猜一猜

猜谜语:

教师出示谜语:

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教师点明,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

二、研习课文──读一读

请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下面问题。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

1、给加点字注音。

2、看看哪段话的哪些句子照应了课文“绿色蝈蝈”?主要写的是蝈蝈的哪个方面?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爱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点或二点为蝈蝈写一份求职自荐表。

学生读课文,并讨论。教师列出生字词和自荐表:

⑴把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上黑板来写一写。参考:

狩猎 shòu喧嚣 xiāo喑哑 yīn yǎ

静谧 mì篡夺 cuàn喙 huì窸窣 xī su 作响

⑵讨论哪段话的哪些句子照应了课文“绿色蝈蝈”?主要写的是蝈蝈的哪个方面?

明确:第4段“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写的是外形。

⑶填写蝈蝈自荐表。(让学生读得有趣,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有所收益。)

蝈蝈自荐表

姓名美称特长主要事迹自我评价所求职业

三、品味语言──说一说

1、《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行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总的来说是体现在使用修辞方法和运用优美的词语。请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选出你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

(老师给同学们举个例子:我喜欢“绿色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这个句子,因为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而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流露纸上。或不举例,以免学生思维被束缚。)

学生先写好后发言。

2、对蝈蝈的称呼:如"绿色蝈蝈"、“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可以再送给蝈蝈其它的称号吗?

讨论明确:拟人手法: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四、课堂练笔──写一写

请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动物,看谁介绍得好。要求:

你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

先不要说出这种动物的名称,然后,再请你的好朋友来猜一猜你写的是什么。

五、课外延伸──做一做

1、假如一只蝈蝈要去找工作,请你根据它的特点,为它写一份推荐书。

2、请同学们收集几个有关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

3、请同学们再猜一个谜语:

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做活,四姐做活不点灯。

【板书设计】

绿

色介绍:声、形、斗、食、居

蝈语言:描写生动,拟人形象

《绿色蝈蝈》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反复阅读,概括归纳,了解作者介绍的科学知识,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同读同品,获取科学知识,品味作者情感。

情感与收获:感受法布尔“以虫性观照人性”的人生和他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

1、时光倒回到童年,同学们你小时候玩过小昆虫吗?

(预设)①如果有,则学生说故事。

②如果没有,则老师说一个小时候玩蚱蜢的故事。

2、你喜欢这些小昆虫吗?比如蜜蜂、蝴蝶、蜻蜓(给出图片),学生说。引出本文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蝈蝈的科学知识

1、(给出图片)从众多的昆虫图片中找出哪一幅是绿色蝈蝈,讲讲你是怎样认出它的。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告诉我们关于绿色蝈蝈的哪些科学知识?

(要求):

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

②总结发言。

三、读课文品味作者对昆虫的情感

作者写此文不单是向我们介绍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深刻而细腻的情感。学生再读课文,探索发现作者的文字中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

①学生读书勾划要点。

②小组合作交流,总结补充。

③总结发言。

四、延伸练习

(给出图片)再看这些小生灵,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只是儿时的玩具,它们和人一样是那么的鲜活灵动,是多么可爱的自然的精灵,你一定会喜欢。

你会和哪一个小昆虫做朋友呢?你们是怎样做朋友的?

(要求):自己写一小段文字,全班交流。

五、课外体验与练习

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去倾听昆虫的声音吧,这就是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去户外静听昆虫的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些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以上就是一米范文范文为大家带来的4篇《第十八课 《绿色蝈蝈》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最新范文

79 4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