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范文>教师教学>初中教案>初三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最新13篇】

2024-05-19 08:22:28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本文是一米范文细心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3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

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放录音“拿来主义”

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提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四、诵读鉴赏1~4段

1、诵读1~4段。(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课文1~4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送去主义”进行批判的?(朗读后回答)

明确:指出它的来源——闭关主义;表现——送古董,送画,送梅兰芳博士;实质——媚外;危害——讨残羹冷炙(经济衰败)、任凭“抛给“(丧失主权)。

3、提问:在批判“送去主义”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试结合背景谈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明确:“闭关主义”是指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抱残守缺。而“送去主义”则是指国民党反动派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都是对外政策,虽形式不同,实质却相同,都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创造和发展。其结果必然使中国人民陷入被侵略、被奴役的悲惨境地。

4、提问:对“送去主义”,作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阅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结合语境,联系历史背景,揣摩其感情色彩。

明确: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捧”“挂”两个惟妙惟肖的动作描写,极尽奚落意味。而“发扬国光”则是反语,实为“送去”,即媚外求荣。

(2)……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实为“倒退”。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本指物品多,“大度”本指气度宽宏,毫不计较。反动政府实际并不“丰富”,也无力“大度”,这里运用反语。

5、提问:作者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还提到“抛来”“抛给”“送来”,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

明确: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或送人,一般不怀有不良的动机。表面上好象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样子。抛给——是磕头求赏之后的赏赐,是有目的的给予,非接受不可。送来——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

五、师生共同小结

“抛来”的不好,“抛给”(或“送来”的,又不怀好意,什么是最好的方法呢?文章至此水到渠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拿来主义”。该怎么去拿来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再次欣赏作者是如何在彻底批判“送去主义”的基础上巧妙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并进而找出“送去”与“拿来”的区别。

学生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联系背景,深刻理解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2、细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思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在理解课文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思路

明确:课文由“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谈起,只是“送去”不仅有悖于“礼尚往来”的仪节,而且必定穷了自己,因此,“送去主义”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听凭“送来”就好么?难道我们受“送来”的祸害还少么?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二、理解作者对“拿来主义”的精辟阐述

1、齐声朗读5~10段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资料显示(一)(投影或多媒体)

……这些采取(旧形式的采取),并非断片的古董的杂陈,必须溶化于新作品中,那是不必赘说的事,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决不因此就会“类乎”牛羊的。

旧形式是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而且,这工作是决不如旁观者所想的容易的。

《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

资料显示(二)(投影或多媒体)

中国木刻图画,从唐到明,曾经有过很体面的历史。但现存的新的木刻,却和这历史不相干。新的木刻,是受了欧洲的创作木刻的影响的。……

别的出版者,一方面还正在绍介欧美的新作,一方面则在复印中国的古刻,这也都是中国的新木刻的羽翼。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如果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使本集能一程一程的向前走,那就会知道上文所说,实在不仅是一种奢望的了。

《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

3、提问:这是两段鲁迅关于对待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请读后摘录其大意。

明确:

①关于文化遗产的内容,有中国古代的还包括欧美的。

②继承文化遗产的方法:“弃去蹄毛,留其精粹”“采用外国的良规”。③继承文化遗产的目的:“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

再次阅读课文5~10段。

4、提问:本文作者主张的“拿来主义”的内容指什么?

明确: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②占用,挑选。

5、提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提示学生,参看“资料显示”上的资料,根据语境进行分析。)

6、提问:为了阐述这一主张,作者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又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即“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试结合语境,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的人。从整段文章看,显然作者是用调侃的笔法幽默风趣,又很有批驳力地借以讥讽“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可笑。

7、提问:第9段中,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做法,即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仍用比喻论证法,哪些形象包含着作者细微的体察和揣摩?请指出这些喻体各比喻什么?

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须批判吸收的部分。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阅读最后一段

2、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阅读第10段,完成下列四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④请用一句话归纳段意。

明确:

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创新

④“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

四、小结

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首先,“拿来”必须爱国。没有爱国心,只能当亡国奴,只能实行送去主义,是没有胆量“拿来”的。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香港就是被腐败的清政府送去的,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国家强大了,才使分割一百多年的香港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拿来”必须有用,要有选择地拿,不要抱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偏见,对外国的东西什么都要,把中国变成发达国家的垃圾场,我们要“拿来”的是高科技、先进经验,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拿来”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只有改革,才能适应发展经济的需要;只有开放,才能扩大市场,国外的高新技术,先进经验,以及优秀的人才才会进来,为我所用,发挥效益。

同学们,鲁迅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今天同样能知道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再次欣赏先生的杰作,聆听先生的教诲吧。

放录音……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读本》中徐訏的杂感《谈金钱》。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篇二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理一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请同学们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

师:文章一开头就谈“闭关主义”,请问同学们“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师:“闭关主义”的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生:封闭、落后。

(放映鸦片战争片断)

师:“落后就要挨打”,于是“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有什么作法呢?

生:搞“送去主义”。

师:对!请问搞“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生1: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

生2:还有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哒到欧洲去。

生3: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师:为什么要送?

生:还不是给外国打怕了,害怕外国。

师: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媚外、讨好。

生2:投降。

师:对!讨好外国,投靠外国。

师:鲁迅先生说,由送古董到送活人,这也算是一点进步,怎样理解“进步”一词?

生:反语。

师:对!这是写作手法,它的含义是什么?

生:“进步了”就是媚外、投降加剧了,加深了。

师:很好!一个劲儿地送去,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没有危害?用课文原话说。

生:“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师:残羹冷炙是吃剩的饭菜,用这样的东西来奖赏子孙未免太过份了,因为只有什么人才能用残羹冷炙?

生:叫化子,要饭人。

师:你给叫化子的残羹冷炙是奖赏他么?

生1:同情他。

生2:打发他。

师:“同情”也好,“打发”也好,只能算是施舍。好!我们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解释这种“奖赏”的?

生: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这是“抛给”的,说的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

师:“抛来”“抛给”“送来”有什么区别?

生:“抛来”是随意的,“抛给”是有意的,“送来”是特意的。

师:讲得好,谁有新的见解?

生:“抛来”是受动的,“抛给”是主动的,“送来”是有目的的。

师:讲得很好!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外国有目的地送来了什么?

生:鸦片、废枪炮、香粉,电影、小东西。

(放映鸦片战争的片断)

师:刚才看了片断,帝国主义者送来这些东西的目的是什么?

生1:毒害中国人民。

生2:欺骗中国人民。

生3:用鸦片来换取中国的银两。

师:因此,这种送的实质是什么?

生1:毒害。

生2:欺骗。

生3:侵略。

生4:掠夺。

师:中国人民对这样“送来”的东西感到可怕、恐怖。因此,鲁迅先生提倡“拿来”,而且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怎样理解“运用脑髓”?结合外国人“送来”的东西进行分析。

生:英国人送来了鸦片,鸦片要得要不得,我们就没有动脑筋去思考,以致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我们对于任何东西要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主见。

师:很好!我们又怎样理解“放出眼光”呢?

生:要有辨别能力,有鉴赏能力。

师:“自己来拿”又何理解?

生:既然是“自己来拿”,就可以分清东西的好坏,自己可以挑选吧!

师:大家理解得很透彻。

师:接下来鲁迅先生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请问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有什么心理?

生:怕。

师:“怕”的表现?

生:徘徊不敢走进门。

师:鲁迅先生取了一个什么绰号?

生:孱头。

师:还有什么心理?表现如何?有什么绰号?

生:再一种就是“勃然大怒”,于是就放一把火把宅子烧掉,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昏蛋”;另外一种心理就是“羡慕”,“接受一切”,“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鲁迅先生称这样的人为“废物”。

师:刚才讲了,鲁迅先生在这里是打比方,那“大宅子”是比喻什么?

(学生沉默)

师:(引导)请看第一自然段,“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中的“学艺”指什么?

生:泛指学术文艺。

师:对!是文化遗产。

师:以上几个方面通过比喻写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态度,即“怕”“怒”“羡慕”,这三种态度是否正确?

生:错误。

师:那有没有正确的?

生:有。占有,挑选。

师:好!请同学门朗读这一段。

生:朗读。

师:这里又拿了几样东西来打比方?分别说一说。

生1:鱼翅。

生2:鸦片。

生3:还有“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对待“鱼翅”应有什么态度?

生:“像罗卜白菜一样吃掉”。

师:“鱼翅”可以“吃掉”,那它是有益的东西还是有害的东西?

生:有益。

师:我们讲到“大宅子”是“文化遗产”,那“鱼翅”就是“文化遗产”中有益的东西,是精华。我们再来看看“鸦片”是有益还是有害?

生:有益,可以送到药房里去,供治病之用。

师:没有害?

生:当然有害,因为它毒害了中国人。

师:所以,鸦片是既有益也有害的东西。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因此,我们应批判地吸收。

师:对待“烟枪和烟灯”应采取什么态度?

生:送一点进博物馆,其余毁掉。

师:送博物馆干什么?

生1:展览。

生2:当纪念品,给人以教训。

师:对!可以作为反面教材用。

师:对“姨太太”又持什么态度?

生:请她们各自走散。

师:也是应该抛弃的、排除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师:从以上来看,对待文化遗产,错误的态度分析了,正确的态度有了,该是下结论的时候了。请同学们朗读第10自然段。

生:朗读。

师:找出结论性的句子。

生:“我们要拿来”。

师:鲁迅先生归纳了“拿来”的具体做法,有哪几点?

生: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师:“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哪些可使用?哪些可存放?哪些要毁灭?

生:使用的有: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存放的有:烟枪和烟灯。毁灭的有: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

师:烟枪和烟灯也可以使用?

生:不能,只能存放。

师:前面说到,对待文化遗产德才正确态度是占有、挑选。归纳起来讲应具备什么条件?

生: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师:最后,我们看看拿来的目的是什么?

生:给自己用。

师:那么,自己有的东西要不要拿来?

生:拿自己没有的。

师:自己没有的东西就是新东西,因而,拿来的目的就是创新。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1]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 的写法,《拿来主义》。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 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弄清什么是“拿来主义”。

2、难点: 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预习思考题:

1、本文议论的核心是什么? 通过什么材料来阐述论点的?

2、找出本文运用的比喻论证,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3、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倾向是什么? 怎样批判继承文化遗产?

4、什么叫“拿来主义”?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引言: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同学们可能看过一些。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西厢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拿来主义》》。古代的和外国的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应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 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解题: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读作“租界”,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为什么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呢?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弄明白的问题。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四

【设计思想】

经典的杂文,是缜密的思维、深邃的思想与犀利幽默的语言的高度统一,读来促人深思,使人警醒,有极强的思想冲击力,鲁迅的杂文更是如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问题探讨中逐层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教师宜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细读文本,理清作者思路,探讨作品思想,品鉴作品语言,让学生在感受本文写作思维的严密性、形象性的同时,汲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拓展探究,使学生明白全球化时代的文明对话中必须有自主意识,懂得以“拿来主义”的思想选择、接受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也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善于思考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3.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

【教学设计】

方案A

一、导入

“主义”是指“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鲁迅先生却将“拿来”称之为“主义”,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简介背景。用“主义”表明先生的原则和主张,突出“拿来”之重要,并非小题大做。

二、研读

1.本文是一篇杂文,从题目可以看出文章主要阐述哪几个问题?

讨论明确:

⑴什么是“拿来主义”?(是什么)

⑵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为什么)

2.学生自读,分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参与;归纳整理,教师板书。

上述两个问题较大,教师宜引导学生将问题进行分解。

第一个问题可以分解为:

(1)拿来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2)拿来主义者应有的做法是什么?

(3)拿来主义者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4)拿来主义者不应有的做法是什么?

(5)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与意义?

第二个问题可以分解为:

(1)为何从闭关主义写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

(3)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4)送去主义的危害是什么?

(5)为何提到尼采与“送煤”?

通过上述问题的探讨,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与行文的缜密:

针对“什么是‘拿来主义’”,先生描写穷青年的三种错误做法,既全面,又是对“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听凭‘送来’”者的嘲讽与更进一步地否定;对于拿来主义者的正确做法的论述,辩证而全面,尤其是对文化遗产中糟粕的不同处理,更见先生思维之严密。

针对“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重在因果分析,理清“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拿来主义”四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学习文章由因而果、层层深入的论证特点;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及其表达效果。(类比论证可视学生基础而具体处理)

3.本文主要谈如何对待文化遗产,但第8、第9自然段只字未提,却大谈“大宅子”以及“大宅子”里的鱼翅、鸦片等,如何理解?

探讨:比喻论证涉及的各喻体的含义;拿来主义者的主张、做法(正确的与不应有的错误的做法);比喻论证的表达效果。(在探讨中强调:好的比喻论证是形象性与严密性的统一)

4.小结:拿来主义的原则与主张;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结构。

三、鉴赏

学生书面评点,班级交流,师生点评,在对话互动中赏析。

主要角度:

1.形象的比喻论证;

2.巧妙的破立结合;

3.犀利幽默的语言。

四、质疑

问题:有人说,从文化交流、中外文明对话的角度看,文章对于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以及法国香粉、美国电影等的论述是错误的,你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分组讨论,班级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探讨:结合背景分析鲁迅狠批“国粹”的真正目的是在打击反动的复古势力,而不是否定传统文化;对法国香粉、美国电影的论述意在突出对于外来文化应主动去拿而非被动地全盘接受。(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肯定学生从弘扬中华文化,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角度所作的思考。在质疑中深化学生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对鲁迅写作目的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

五、拓展

联系实际,分组讨论: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讨论交流之后,写一篇短文,要恰当地使用比喻论证。

方案B

一、导入激趣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纵向的积累与创新,也离不开横向的沟通与借鉴,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二、初读,理清思路

1.学生速读课文,探讨下列问题:

⑴鲁迅先生在文中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哪几种做法?

⑵先生主张哪一种做法?

⑶为什么其他做法不可取?

(侧重引导学生分析“送去主义”的成因、表现、实质与危害)

交流明确:闭关主义,碰了钉子;单纯送去,沦为乞丐;听凭“送来”,深受其害。先生主张:拿来主义。

2.文章为什么从“闭关主义”写起,而不直接从鲁迅先生的主张“让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入手?

探讨交流,理清思路:

1.因果论证,破立结合。“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送去”之危害突出“拿来”之必要,“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

2.增强针对性与说服力。“拿来主义”的主张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补充背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政策,各种错误思潮随之泛滥,封建复古主义、全盘西化等思潮甚嚣尘上,在左翼文艺队伍内部,在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也出现了许多错误观点。)

初读重在快速把握课文主要信息与理清行文思路,重点是因果分析与比较分析(“送去”与“拿来”的对比,尼采与中国的类比),宜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将拿来主义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听凭“送来”放在一起比较,且从闭关主义写起的目的与作用。

三、研读,理解思想

1.何谓“拿来主义”?如何理解?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有选择,自己拿。

2.分析“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

⑴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错误的做法有哪几种?

⑵“拿来”之后怎么办?

⑶“拿来”有何作用?

⑷拿来主义者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⑸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何在?

研读重在理解思想,重点有二:

(1)“大宅子”“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等比喻的含义;理解比喻论证形象性与严密性相统一的特点。

(2)论述的缜密。(具体参见方案A)

3.小结:鲁迅的拿来主义,与毛泽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主张是一致的,阐述了对待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应有的原则与主张,对当代跨文化交流与文化继承仍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品读,鉴赏语言

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思路与主旨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欣赏的句段品读、鉴赏;交流品读体验。

1.生动形象的比喻。如:作者为何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而不是用一些古董或珠宝来比喻?

探讨:“大宅子”是一个整体,里面有许多东西如鱼翅、鸦片等,用来比喻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并存,具体形象,从而用简省的笔墨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复杂的重大问题阐述得轻松自如,形象易懂。

2.犀利幽默的语言。

⑴用词灵活,亦庄亦谐,幽默而极具嘲讽意味:将熟知的俗语、成语加字减字(碰了一串钉子,堂皇);贬词褒用(吝啬),褒词贬用(丰富、大度);语义、风格不一的词前后搭配(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⑵描写形象而极具嘲讽意味,如“挂”“背着周游世界”等。

五、拓展运用

问题: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洋节盛行、传统节日淡化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以及我们如何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对待洋节,传承并发展传统节日。在此基础上针对“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这样的现象写一篇短文,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阐述自己的认识。

对待洋节:不拒绝,不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受青睐的原因以及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意识到传统节日淡化的根源在于我们对于自己的节日缺乏真正的“热爱之情”,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荡秋千、划龙舟、放风筝等,既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时也有与当代社会生活不相适应之处。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拓展运用重在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既检验学生对鲁迅先生“拿来主义”思想的理解程度,又检验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成果。要深刻论述上述现象,离不开层层深入的因果分析。因果分析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知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教学目标 篇五

1、明确文章的整体思路;

2、归纳总结鲁迅杂文的特点。

拿来主义教案 篇六

设计理念: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__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__,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__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__,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

①拿来主义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

②拿什么?

文化遗产(外国、本国)

③为什么要拿?

闭关主义,此路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来!

④怎么拿?

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

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明确:

总结参考:

送去主义

闭关主义含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

立办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结果:创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艺

总结参考: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__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电影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__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2、课外活动:“辩论擂台赛”

拿来主义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__思路及论证方法;领会__语言的讽刺意味,学习__幽默犀利的语言;

2、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和“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__思路及论证方法。(重点难点)

2、理解“拿来主义”含义。(重点)

3、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难点)

课前预习

一、相关知识

1、走近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且介亭的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3、写作背景:

__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校长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批评了种种错误的思想,生动透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有的正确态度,指出了批判的继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二、自读课文,掌握基础知识。

1、注音

自诩( )残羹( )冷炙( )譬如( )给与( )孱头( )

蹩进( )糟粕( )吝啬( )国粹( )徘徊( )

故弄玄虚( )冠冕堂皇( )暴殄天物( )高屋建瓴( )

2、改正别字

辨解( )残羹冷灸( )礼上往来( )自栩( )陷井( )

针贬时弊( )积重难反( )暴唳恣睢( )嘻笑怒骂( )

课堂探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1、理清__思路,把握__主旨。

2、学习理清议论文思路的方法。

3、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认清对待外来文化及本国文化遗产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__思路是怎样的?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如何理清一篇议论文的思路?

四、当堂检测、拓展提升

1、请理清下文的思路。

选择诚信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的: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过程 :

一、指导预习。

读课文,思考(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2)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二、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四、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五、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

(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4、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朗读第5--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5、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6、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7、布置作业 :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四文学作品的短文。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篇九

一看到是鲁迅的文章,就开始感觉压力大。最后,还是抛开所有的顾忌,认真研究文章和单元提示,最后设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总体把握文章。

2、理解文章的比喻。

3、学会用拿来主义。

这三点中,我个人把第三点作为了重点和难点。原因有二:第一,我们这个时代,信息的开放和流通是四通八达的,网络微博让我们空前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如何去甄别、筛选、判断、吸取,这都需要一种眼光,需要一种智慧。第二,一篇文章他有永恒的魅力,往往是能够让读者脱离时代而体验到一种普遍的关于人生和人性的永恒的主题。我想,这正是《拿来主义》的魅力。

在课堂中,前两个目标完成得较好,主要采取的是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学生的积极性也较强。最后一个目标的完成,我采取对话形式,用师生对话的方式层层推进,来探究深刻含义,我以为学生面对这么生活化的问题,会有很多话说,可是事实总是让人诧然,学生的回答还是缺少一些思辨,看来需要更多启发和引导才能有深入的理解。

我想下次,是不是可以换一种灵活的启发和引导方式,不一定是用语言,打比方等。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 篇十

教材分析

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

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

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

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

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

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

生:拿来主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

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二:寻找标志

3、 哪几个段阐述“怎样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明确:第8、9自然段。“拿来主义者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三:抓住关键

合并同类

二、:对比分析,学习论证——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1、 提出问题:请你速读第一部分,尝试用一句话阐述,作者认为,为什么要拿来

对于这个问题,未深入研读文本的学生可能答不上来,

2、 抛出第2个问题:在阐述拿来主义之时,作者阐述了哪几个主义这几个主义的主体是谁,各有什么表现,实质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危害

3、 文章主体是阐述拿来主义,为什么还要写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送来主义

明确手法: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形成对比,作下铺垫。

(正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行不通,都有害于中国文化,甚至导致误国亡国,所以要拿来。)

三、 还原比较,揣摩喻证——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

1、 齐读第8、9段。

2、 还原。将比喻论证还原为抽象的平实的道理。

(设计说明

①还原目的:一是在师生共同探讨下,明白比喻论证中阐述的道理,二是领略比喻论证的妙处。

②知识基础:学生学过《寡人之于国也》与《劝学》,对“比喻论证”的用法和特色有了一定的认识。

③基本方法:教师引导示范后,小组讨论完成。)

3、对比。

还原后大致如:有人对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不敢接触、不敢选择,这样的人是懦弱无能的;有人全盘否定,盲目排外,这样的人是昏头昏脑的;而有的人却全部接受,崇洋媚外,这样的人是废物一个,“拿来主义”是全不这样的。

他先是占有,然后挑选。对于……

比较后明确:比喻论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即形象突出又耐人寻味,使读者为之折服。

4、创新。

尝试用其他的比喻来说明这些道理。让学生各抒己见,请学生作评委,评出“创意奖”。

抛砖引玉:也可将“对待文化遗产”用“使用大河里的水”来打比方

……

5、 拓展。

用比喻的方法论证下列观点:对外开放,要防止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乘虚而入。

抛砖引玉:给窗户装纱窗

给电脑装防火墙。

……

四、 “拿来”精华,延伸拓展。

思考:现代社会“拿来主义”又有什么新的内涵试举一例说明“拿来主义”在个人生活、国家事务中的运用。

教学反思:

一、对于核心价值的突破。我将《拿来主义》的核心价值定位在“语言的形象化表达与深层意味”上,对于“形象化表达”,采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进行突破,也就是让学生找到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后,将它们还原成一般的抽象的说法,再与原来的形象化的说法来比较,当然,这不是我的首创,我是从郑桂华老师教《呐喊自序》中得到启发,“拿来”而已。对于“深层意味”的把握,主要采用示范赏析、自主赏析、和质疑解疑三个方法来完成。以“语言”为核心而又不停留于“语言”上,从“为文”探讨“为人”,提倡“语言是胸怀与智慧的表现”!

二、强调生活性。我设计了三道拓展延伸题:思考——阅读——辩论三部曲,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目的都是为语文学习引进活水,让学习与生活接轨,让“课本只是例子”。

三、强调预设与生成。过分强调预设,按部就班的教学设计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只会禁锢了课堂,禁锢了思维。在设计中我为学生的生成留出了时间与空间,如探究“删去第2段与第5段可不可以”,对“大宅子”等比喻论证的创新,还有对富有意味的语句的赏析与质疑,为课堂创造“可以预设的精彩”。

《拿来主义》教学原文 篇十一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21,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六月四日。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篇十二

【原文出处】现代中小学教育  

【原刊地名】长春  

【原刊期号】199902  

【原刊页号】29~32  

【分 类 号】g31  

【分 类 名】中学语文教学  

【复印期号】199904  

【 标 题 】试说《拿来主义》教学  

【 作 者 】丁立新  

【作者简介】丁立新 作者单位:130041 长春市第十一中学  

【 正 文 】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二篇。  

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杂文。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是其语言特点。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是其突出的论证方法。另外本文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懂得“拿来主义”基本精神在当前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意义(教育目的)。  

2.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2.尤其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推理的逻辑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这两点在下面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将得到详细阐述)。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学习依次安排第一、第二两课时中,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串讲、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第四,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条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三步:课堂训练、巩固成果〔出示微机图片(一)〕  

(说明:如此设计训练题的原因在第二课时中,我将详细阐述,这里不赘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包括: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交逐步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第一步:先搭知识台阶,由教者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在此主要体现教师为旨的原则。  

第二步:分析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第八、九自然段可分别各设置这样两个问题: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1.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2.“鱼翅”“鸦片”“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WWW.1mi.NET】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步: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  

问题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  

第四步: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为了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训练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的训练题。〔出示微机图片(二)〕  

第一梯度:设计基本的简单的题目。第一道题目面全体学生特别是程度稍差的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训练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比喻论证方法。这是知识的内化、熟化过程。  

第二梯度:设计辨析型题目。第二道题目面向大多数学生,通过训练1使学生深入理解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训练2使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辨析能力。这是知识同化过程。  

第三梯度:设计思考性、创造性题目。第三道题目有一定难度,面向程度较高同学,同时使其他人得到启迪。通过训练1进一步完成知识迁移、培养程度较高同学的应用能力,训练2进一步培养其他同学的辨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训练3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创造性。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  

第五步:回到课本中,学生讨论分析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训练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布置课外训练题  

我校是首批办好的重点校,现在招收的学生,学习程度差异较大,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布置分层次作业。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按下列观点,写出论证提纲。  

第一层次:在上述观点中可选其一。  

第二层次:今天我们一方面要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步子迈大一些,另一方面,又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腐蚀。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微机图片(一)  

一、字词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自诩、吝啬、国粹、残羹冷炙  

2.根据拼音写汉字:bié进、脑suī、càn头  

二、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2.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3.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4.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微机图片(二)  

一、思考回答:  

1.“大宅子”、“孱头”、“鸦片”、“姨太太”各比喻什么?  

2.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二、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1]

拿来主义教案 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二)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结构是如何划分的?

分析: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5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批判了错误态度,阐述了正确主张,下面几个句子,是否只谈文化遗产问题?

(1)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第(2)句是在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1)句只要看下文“别的'且不说”,“单是学艺的东西”就可以明白“什么都是”主要指“学艺”之外的情况,联系写作背景,不难理解这是在愤怒痛斥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行径。第(3)句较难理解,作者用“摩登”一词揭示出当时“送去主义”的盛行。如此盛行,自然不止于“学艺”方面的事情。选用“摩登”一词能启发读者广泛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起到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卖国行径的作用。

(三)本文论证艺术有什么特点?

分析: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

本文的论证特点就是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四)鲁迅在解释什么是“送去主义”时,所举的三件事如何理解?

分析:在这一段里,鲁迅先用“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撇开国民党反动政府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卖国行径,然后用“单是学艺上的东西”一句,带出三件事。这三件事是用来证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没有人……说道:拿来”的。对送古董到巴黎展览,鲁迅说了句“不知后事如何”,未加评论;对到西欧举行中国画展,鲁迅只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政府鼓吹的“发扬国光”;对梅兰芳到苏联演出,鲁迅只是斥责“催进‘象征主义’”的胡说。所以,对展览和演出本身以及有关的人,似不宜乱戴卖国主义帽子。

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在论述国民党反动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挞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文章背景。

要点:

①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②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

③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二)指导学生复读课文。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通过阅读与讨论,使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问题:

①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②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段讲的什么问题?

提示:

①第5段是过渡段。“我在这里……否则太不‘摩登’了”一句,小结前文;“我只想鼓吹……‘拿来主义’”一句,开启下文,引出文章的中心议题。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新范文

81 62782